欧金成,欧世乐,林德杰,彭备战
◆ 概述 新型的工业自动控制系统正以标准的工业计算机软、硬件平台构成的集成系统取代传统的封闭式系统,它具有适应性强、开放性好、易于扩展、经济、开发周期短等优点。通常可以把这样的系统划分为控制层、监控层、管理层三个层次结构。其中监控层对下连接控制层,对上连接管理层,它不但实现对现场的实时监测与控制,且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完成上传下达、组态开发的重要作用。监控层的硬件以工业级的微型计算机和工作站为主,目前更趋向于工业微机。 组态软件指一些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的专用软件,它们是在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层一级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能以灵活多样的组态方式(而不是编程方式)提供良好的用户开发界面和简捷的使用方法,其预设置的各种软件模块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和完成监控层的各项功能,并能同时支持各种硬件厂家的计算机和I/O设备,与高可靠的工控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结合,可向控制层和管理层提供软、硬件的全部接口,进行系统集成。目前世界上有不少专业厂商包括专业软件公司和硬件/系统厂商生产和提供各种组态软件产品。 ◆ 组态软件现状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组态软件产品按厂商可大致划分为三类,即国外专业软件厂商提供的产品,国外硬件或系统厂商提供的产品,以及国内自行开发的国产化产品。从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来看,国内组态软件市场大部分份额仍被国外几家组态软件占据,如:FIX、InTouch等。这些“洋软件”在功能完备性、产品包装、市场推广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并非所有方面都尽善尽美。 ― 美国Wonderware公司的InTouch InTouch堪称组态软件的“鼻祖”,率先推出的16位Windows环境下的组态软件,在国际上曾得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InTouch软件的图形功能比较丰富,使用较方便,但控制功能较弱。其I/O硬件驱动丰富,但只是使用DDE连接方式,实时性较差而且驱动程序需单独购买。它的5.6版(16位)很稳定,在中国市场也普遍受到好评。7.0版(32位)在网络和数据管理方面有所加强,并实现了实时关系数据库,但其实只是在SQL Server上增加了数据传输插件。在32位Windows环境下,InTouch已受到其他产品的猛烈冲击。 ― 美国Intellution公司的FIX FIX产品系列较全,包括DOS版、16位Windows版、32位Windows版、OS/2版和其他一些版本,功能较InTouch强,但实时性仍欠缺,总体技术一般。其I/O硬件驱动丰富,只是驱动程序也需单独购买。最新推出的iFIX是全新模式的组态软件,思想和体系结构都比较新,提供的功能也较为完整。但也许过于“庞大”和“臃肿”,对系统资源耗费巨大,用户最为明显的感受就是“缓慢”,提供的许多“大而全”的功能对于中国用户也并不适用。而且经常受Windows操作系统影响而导致不稳定。 ― 澳大利亚CIT公司的Citect Citect是组态软件中的后起之秀,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得很快。Citect产品包括16位和32位Windows版,它的计算机味道很浓,与其他软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界面部分很漂亮,很吸引人,但使用的方便性和图形功能不及InTouch,且版本升级较慢,一直没有很大的体系改变。其控制算法比较好,I/O硬件驱动相对比较少,但大部分驱动程序可随软件包提供给用户。 ― 德国西门子公司的WinCC 新版软件有了很大进步,但体系结构还是比较老的思想,在网络结构和数据管理方面要比iFIX差,但也属于比较先进的产品之一。西门子似乎仅是想把这个产品当作其硬件的陪衬,对第三方硬件的支持也不热衷,若选用西门子硬件,能免费得到WinCC,所以对于使用其他硬件的用户,不是个好选择。 ― 美国T.A.Engineering公司的AIMAX AIMAX也提供了16位和32位Windows下的不同版本。其3.5版(16位)在国内曾形成一批用户。AIMAX的图形组态方式比较直观,但提供的功能较少。 中国市场常见的其他国外专业软件公司的组态软件产品还有原美国Heuristics公司的ONSOPEC,原美国Intec Control公司的PARAGON,美国Iconics公司的Genesis,以色列PC SOFT公司的WIZCON以及美国U.S.Data公司的Factory Link等。然而这些产品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所占有的市场份额相对都比较小。近年来一些国外著名硬件或系统厂商推出了日趋成熟的组态软件产品,如美国GE公司的Cimplicity,美国AB公司(Rockwell自动化)的RSView。这些组态软件一改过去仅为其本身硬件配套的OEM形式,通过大力加强对其他硬件产品的驱动支持和软件内部的各种功能,而发展成为专业化的通用组态软件。如美国GE公司成立了近百人的专门软件部门,已将其Cimplicity开发成为通用组态软件产品,尤其加强了服务器及网络冗余和管理层方面的功能,适应了潮流,加之随软件提供各种驱动程序,在国际市场上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Cimplicity也好,RSView也罢,都不算有很突出的特点,版本升级也太慢。 国产化的组态软件产品也正在成为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近年来已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品有组态王、SYNALL、MCGS、天工、ControlX、虎翼、力控等。国内有不少单位,如一些高校、研究所、公司,甚至一些个人正在积极地搞组态软件产品的开发。国产化的组态软件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但总的来讲,由于资金来源缺乏,软件工程的组织薄弱,因此软件商品化的程度还比较差。目前国产化组态软件主要应用于一些小型的、非重要性的项目中。下面列举并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内组态软件。 ― 北京亚控公司的组态王 组态王是国内较早出现的组态软件产品之一。早期的组态王仿照InTouch,只是个人机接口,到了5.1版本,在数据管理和开放性方面有了一些改进。但体系结构却没有实质性地突破。没有摆脱早期形成的不合理的程序构架。其网络功能较为薄弱,支持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布式系统。6系列版本的结构从广告宣传上看应该很不错。 ― 北京昆仑通态公司MCGS 其思想比较独特,属于很另类的产品,有很多特殊的概念和使用方式。 ― SYNALL是独特的产品,但使用起来有点别扭,网络方面有独到之处,但效率和稳定性还有待提高。 ― 哈尔滨华富公司的ControX2000是比较新的组态软件 其产品体系结构非常象iFIX,界面漂亮,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有许多自己的特色。但从它DEMO版运行效果来看,执行代码的运行效率不是很高,特别是图形处理环节,似乎有些缺陷。DEMO运行也不十分稳定。用一些分析工具观察其执行的结构,感觉其程序结构设计不十分合理,代码重用率低。 ― 大庆三维公司的ForceControl(力控)是国内较早出现的组态软件之一 早期力控一直没有作为正式商品广泛推广,所以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1993年,力控就已形成了他的第一个版本,只是那时他还是一个基于DOS和VMS的版本。后来随着Windows3.1的流行,又开发出了16位Windows版。但直至Windows95版本的力控诞生之前,他主要被用于公司内部的一些工程项目。32位Windows下的1.0版的力控,在体系结构上就已经具备了较为明显的先进性,其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基于真正意义的分布式实时数据库的三层结构,而且其实时数据库结构为可组态的“活结构”。这些特点显然是受了如Apecs、InfoPlus等先进的大型控制软件的影响。但1.0版的力控尚存在明显的不足,如:I/O驱动较少,界面和产品包装不够美观等。在1999~2000年期间,力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最新推出的2.0版在功能的丰富性、易用性、开放性和I/O驱动数量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很多环节的设计上,力控都能从国内用户的角度出发,既注重实用性,又不失大软件的风范。另外,该公司在产品的培训、用户技术支持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相信在较短的时间内,力控软件产品将在工控软件界形成巨大冲击。 目前进入市场的组态软件仅有一二十个主要品牌,但有能力进入组态软件市场的公司估计在几十个。其中硬件厂商的组态软件产品目前在中国市场占有的份额也不容忽视,它们不但在对本公司硬件产品的集成配套方面具有优势,而且正在打入与其他厂家硬件产品集成的市场。一些原DCS的系统厂商,如Rosemount,Honeywell等公司也陆续推出了新型的、更开放的控制系统以及现场总线产品,并配以“开放的”组态软件。其中国内已有一定规模软件同时有能力(包括技术实力、资金实力)快速进入组态软件市场的不会少于十家。如几大国内DCS系统商:浙大中控、北京和利时、浙江威盛、北京金穗等;另外几大电力系统商:南京南瑞、山东大学积成电子、山东烟台东方电子,四川联合大学等;其它大型系统集成商:清华同方、清华紫光、天津仪表等。由于这些公司均有很强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工程经验、业绩,市场影响力和认同程度较高,不少公司均有上市公司的背景,资金充足,一旦组态软件市场进入高利润的成熟销售期,这些公司估计会对组态软件市场有一定的响应。其软件虽然是整个控制系统的配套软件,但都接近通用组态软件,不用付出太大的代价就可以进入市场,因此应该说这些公司是组态软件商第一梯队最大的潜在竞争者。从目前来看,这些组态软件的开放性还主要是面对管理层,对下面的控制一般仍只针对本公司产品,因此不能称为通用组态软件,这些专门的组态软件都有很强的仪控特色,且价格不菲。 ◆ 组态软件的特点和市场分布 组态软件有着工业产品和软件产品的共同特点。由于需要在工业现场使用,可靠性始终被列为第一位,工程业绩成为衡量软件的决定性因素。同时由于工业现场检验认同的时间一般较长,因此一个组态软件被市场认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由于组态软件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产品,它的扩散性极强,地域限制小,加上新产品漫长的市场认同期,一旦产品市场成熟,成长极其迅速,极容易形成市场垄断局面。目前组态软件市场基本分布在系统集成(含生产线技术改造)、产品成套配套的部分。市场基本集中在系统集成,大多用于中小工程的上位机监控。产品成套配套市场部分根据产品的不同可分为控制类产品和非控制类产品两大类。控制类产品指与目前在市场销售的DCS、PLC、仪表产品配套等。这种模式与系统集成市场不同的是,软件直接与控制产品的生产厂家配套,大部分属于OEM方式。由于国产组态软件的低价格和本土化,对低价位产品的国内或国外厂商均有极大吸引力。非控制类产品指与成套设备如锅炉、冷冻机、小区系统等进行控制配套。随着嵌入式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成熟和不断降价,尤其是大容量电子盘、内存价格的大幅度下跌和WINDOWS CE的上市,长期困扰嵌入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大规模应用的瓶颈已被打破。该系统在产品成套市场将会有一个巨大的发展。目前计算机化控制对工业产品品质、档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由于组态软件使用简便,对产品开发人员要求不高,对目前国内高级软件人员极其匮乏的产品生产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部分市场单个软件的价格较低,但由于产品市场巨大的数量和稳定的需求,其总体利润应该大于系统集成市场。目前,还有一个市场处于启蒙阶段,如果启动,可能会迅速发展,即电教市场,利用组态软件组成各种教育软件。现在国内各中高等院校(包括中专)电教均较发达,但由于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统一的教育软件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教师。利用组态软件组成符合各自教育风格的各种演示对各教师会有较大的吸引力。由于组态软件使用的简便性,对计算机水平不高的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院校将是很好的促进。尤其对于工科院校,长期以来对控制原理、电路原理、力学原理等需要形象教学的科目由于实验室条件限制大多数仍停留在文字教学阶段。由于国内存在几千家院校,电教市场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市场。 ◆ 组态软件市场趋势及展望 ― 市场趋势 当前,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围绕着工控计算机的自动化集成系统新产品新技术的推陈出新,组态软件将会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几年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制不断深化,传统基础工业的自动化改造步伐会继续加快,给组态软件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不难预测,最近几年中国的组态软件市场仍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随着国内工业控制系统中计算机系统的逐渐成熟和普及,进口软件的缺点逐渐显露:价格昂贵、非中文界面、技术服务困难等。随着国内组态软件的逐渐成熟,被用户认可,同时工程公司高级软件人员工资成本的急剧增加,国产组态软件以其价格优势,配合完善的服务,在1999年得到了长足发展,2000年进入了市场发展的后期、成熟的前期。预计国产组态软件在目前国内加大工业投资,控制工程数量剧增的情况下,到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机。与此同时,这个市场必将充满更加激烈的竞争,现在已有不少厂商正在策划将组态软件产品作为其新的经济增长热点,准备大干一场。然而究竟鹿死谁手,市场如何再划分,对生产供应商及其产品都将是一个考验,以下几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技术:随着以工业PC为核心的自动控制集成系统技术的日趋完善和工程技术人员使用组态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对组态软件的要求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主要侧重画面,而是要考虑一些实质性的应用功能,例如软PLC、过程控制策略、远程联网、冗余等,而且要求组态操作更加简便易行。二是投入:市场投入包括各种广告、宣传、展示、交流,建立销售网络,涉及人力、物力、智力、财力等方面,只有舍得投入,由此产生品牌效应,才容易取得成功,这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显得格外重要。有些很不错的组态软件产品,在技术性能和功能指标上富有特色或处于领先,但就是因为市场投入力度不够,而不易为用户熟知和接受,甚至可能被淘汰出局。当然,市场投入与实力有关系,一些大公司的产品,虽然水平泛泛,但市场占有率不低,道理也在其中。三是价格:组态软件产品要在中国市场上真正取得成功,能最广泛地被各种用户层接受,价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总的来说,大部分进口组态软件产品的价格对中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用户来讲显得偏高,但国外开发一个商品化软件产品的成本很高,要降价也决非易事,这就为低价格的国产化组态软件进入这样一个大市场开辟了道路。另外,高价位的进口组态软件产品容易产生盗版,严重冲击正版市场。总之,组态软件在中国市场价格得当与否,对该产品的占有率影响甚大。四是服务:组态软件技术含量很高,只有能够为用户提供好的支持与服务的产品及供应商,才能坐稳市场。通常进口组态软件的商品化程度好,用户资料比较完整,现大多又都有网上支持,用户不难学会使用并利用其提供的选件去做一些深层次的开发,关健是开始是否能够和如何指导用户正确地去做这些工作。国产化组态软件由于商品化程度相对较低,售前售后的技术支持与服务的难度会大一些,但这些产品有时又能满足用户要求从原代码级进行改进,加强了软件开发的组织管理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商品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发展方向 组态软件和其他工业控制软件一样向大型化和小型化发展。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迫使工业组态软件随之发展。成熟的商用软件技术如:高级动画技术、分布式运算、大型数据库技术等逐渐在组态软件上得到应用。但由于工业软件长期运行可靠性的要求,其技术应用均比商用软件滞后。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组态软件也出现了分布式、网络化的趋势。如组态软件直接支持Internet远程访问功能已成为一个基本要求。组态软件向小型化发展主要是满足嵌入式计算机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组态软件的小型化并非意味其功能的弱化,而是对组态软件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结语 总的来看,组态软件市场从1999年后期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国内各家组态软件公司虽然相互存在差距,但还没有哪一家形成事实上的垄断,比起其它许多行业组态软件市场竞争相对要小的多,市场空间也极为广阔。组态软件的市场竞争对用户来说无疑增加了选择的机会,在相同条件下,更容易寻求到技术领先,性价比高,服务周到的产品和供应商。可以预言,组态软件在中国的进一步推广使用是一件大好事,它将促进我国工业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并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支行业内的高技术队伍,由此缩短与发达国家生产自动化水平的差距,提高我们的工业生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