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 | 日期: | 2005-04-21 | |
---|---|---|---|
领域: | 工控机 | 点击数: | 837 |
1 引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针,为我国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那么,信息化的真正内涵是什么?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表现在哪里?如何推动信息化进程?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粗浅分析。 2 信息化的内涵 一般来讲,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用于传统产业的市场营销、产品设计、服务过程、管理等的全过程,通过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化开发与广泛应用,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服务与决策效率与水平,进而提高传统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 信息化是通过普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工业社会或农业社会推进到信息社会的过程。信息化过程可以归纳为: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信息产业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农业及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演变的过程。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环节。 信息化不仅是现代化的内容之一,而且已成为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不仅是综合国力的表现之一,而且无论对于国家、企业还是个人,信息化都已成为现代全球竞争的制高点;不仅是发达国家的主要任务,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极好机遇。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在各部门、各领域推广和应用的过程,而且同时还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信息产业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信息活动的规模扩大和作用强化的过程。信息化不仅要建设和经营信息基础设施,而且还要从业务与管理两个方面,促使企业和事业单位、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资源,来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和费用开支,增进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要使社会成员普遍享受有益的信息服务,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发挥他们的抱负和才能。即使就信息基础设施而论,它也不只是通信基础设施问题,还必须包括各种应用信息系统以及社会支持环境等问题。 3 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决定社会经济历史时期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信息化从本质上看是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信息化。信息化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同时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技术问题的解决必然与有关的经济、社会问题相联系、相结合;信息化归根到底是一个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但同时它必定要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上层建筑的完善等问题。信息化每推进一步,都离不开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问题的妥善解决。 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空间的角度分析,信息化可以改进或变革生产管理过程,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拓展国内国际的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3.1 产品创新及其数字化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内在动力 在信息化时代,基于专利和独占性技术的新产品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焦点。信息化改造是传统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我国传统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新技术对新产品贡献率不高,普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一方面可以在产品中融入更多的自动化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另一方面,应用互联网及信息系统,可以扩大信息搜索空间,降低信息搜索成本,快速掌握有关产品创新的情报资料,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因此,信息化是产品创新及其数字化的有效途径,是我国传统产业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 3.2 信息化装备与设施可以降低能耗,较少污染,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与效益 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加工制造手段和制造工艺落后,是能耗高、污染强、企业经营效率与效益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大量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设备与设施,如CAD、CAPP、CAM、数控机床、PDA、基于RFID的电子产品代码及相关的读写设备,自动化立体仓库等。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设备与设施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新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的效率与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能耗,较少污染,从而提高传统产业经营效率与效益。 3.3 信息化可以极大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信息化可以改变劳动力的结构,增加劳动者的信息和知识,提高传统产业行业的劳动者的信息知识能力,使劳动者获取、传递、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并出现了大量主要或专门从事信息劳动的新型劳动者,与自然人形态的劳动者相比,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4 信息化是传统产业体制改革与管理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信息化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必然会推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优化重组、体制改革、管理创新、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是生产关系变革的主要内容。大力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建设,将有力地促进企业优化管理流程、规范管理程序、细化管理对象、强化管理力度,有利于企业引入现代管理技术,实现经营过程的有效优化管理和监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同时,提高传统产业信息化水平,能够促进传统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使企业与企业之间突破由于技术瓶颈所导致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提高产业链的透明性和迅捷性,弱化相互交易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性,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3.5 信息化是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有效途径 用信息化改造和带动传统产业,可以大幅度地优化传统产业的产业结构,实现传统产业跨越式发展。(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进新的产业形成与发展。在信息化的作用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的崛起,优化了产业结构,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 信息技术刺激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同时,变革的产业结构又对新的信息技术产生新的需求,促使新的信息技术得以形成。 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地改善市场需求和供给结构,协调好供需关系,保证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能通过不断影响投资结构、需求结构、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来影响产业结构,促进资源与能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使产业结构能够相互协调与促进。总之,信息技术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3.6 信息化拓展了市场空间,有利于传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互联网开拓了时空无限的虚拟空间,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范围与空间,在新的虚拟的市场空间内,占领战略制高点及有利位置,是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焦点,也是传统产业新的发展空间,为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4 推进信息化策略建议 信息化涉及到政策、技术、资金、管理等问题及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需要协调配合,整体推进。 4.1 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推动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须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协调作用,建立健全相互协调、紧密配合的组织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根据国家信息化规划的总体部署,从传统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协调一致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和出台相关法规、标准规范及配套管理条例,形成利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环境。 4.2 加强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 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点和目标,支持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成套装备的技术创新,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装备与软件的开发力度,提高信息交换与集成平台、应用软件、终端设备等产品的产业化水平,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提供有效保障。加大推广应用力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连续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及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运用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最优化,提高工厂综合自动化水平;运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实现实时管理与数据共享,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总结经验,探索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方法和途径,促进我国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使传统产业向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4.3 完善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技术培训中心、咨询服务中心等资源,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体系,规范技术服务市场,提高技术服务水平,降低企业信息化风险和成本,提高传统产业信息化水平,促进相关技术服务产业的发展。加强高等院校信息化相关学科建设,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信息化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
![]() |
![]() |
![]() |
![]() |
![]() |
![]() |
1.我有以下需求: | |
|
|
2.详细的需求: | |
* | |
姓名: | * |
单位: | |
电话: | * |
邮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