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SII系统应用一例--控制网



MACSII系统应用一例
企业:控制网 日期:2005-07-29
领域:电源 点击数:1105



    我厂南常减压蒸馏装置建于1987年秋,主要加工辽河原油,生产普通道路沥青和裂化原料及柴油馏分,属燃料型装置。出于工艺生产需要,我们对现有装置进行了改造,改造后装置加工低凝混合原油,由干式操作的燃料型装置改为湿式操作的润滑油型装置,减压塔底生产优质高速道路沥青。同时把原有仪表盘更换成了DCS系统。
    该装置的DCS系统采用了和利时公司的MACS II系统。整个装置共有模拟输入点251点,模拟量输出点84点,开关输入点92点,开关输出点4点。系统配置包括工程师站1台,操作员站2台,I/O站2个,服务器2台,优化服务器1台,报表打印机1台。系统结构如下:


1. 各部分的功能和特点

(1) 工程师站:由高档微机和各种组态工具软件组成,主要功能包括组态:完成数据库、图形、控制算法、报表、事故库的组态。
    数据下装:将组态后的数据下装到服务器、现场控制站、操作员站、现场控制站及过程I/O模块的配置等。
    离线查询:对存档数据的查询。

(2) 操作员站:由高可靠工业微机和操作员站专用软件组成。
    主要功能包括:模拟流程图显示、趋势显示、参数列表显示、工艺报警显示、日志和事件查询显示及控制调节和参数整定等操作功能。

(3)现场控制站(I/O站):实现数据采集和过程控制的重要站点,主要完成数据采集、工程单位变换、控制和联锁算法、控制输出、通过系统网络将数据和诊断结果传送到系统服务器等功能。

 2 . 组态工作

(1) 主要控制方案的实现。
     除了简单回路外,在炉出口总温和塔底液位等部位采用了串级调节。其中装置中存在两台变频泵共用一台备用泵的情况,在切换功能上,采用了功能块和梯形图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无扰切换。

(2) 一备二变频回路的切换功能
    为了实现备泵与主泵之间的无扰切换,我们编制了相关的切换程序,实例如下:
    在流程图上点击相关链接,,弹出如图-2窗口,点击任意一条选项,三条选项分别对应内部逻辑变量L1003-1、L1003-2、L1003-3,每点击一次,对应变量翻转,由梯形图运算后(见图-3),将对应的的变量L1003-1004、LHS1003、LHS1004锁定为“1”状态,该逻辑保证了每次只有一个对应变量为“1”。最后由功能块运算(图-4)选择对应回路的输出信号输出到LV-1004P控制备用泵。



图 2




图-4

(3) 设备运行状态的显示
    为了在转动设备启动和停止时,对操作人员有一个提示,我们特别加入了提示画面,引用各转动设备如:泵、空冷等的运行状态开关量的状态变化,来实现推图功能。当某个开关量翻转时(上升沿或下降沿),触发一个对应内部开关量由“0”翻转为“1”(见图-5),该变量驱动“切换画面”功能,并且使该设备的状态灯闪烁,起到提示功能。
    然后,由人工手动清除(变量NULL10)闪烁功能。



图-5

3 . 应用效果

(1) 系统实现了资源共享
    由于整个系统结构采用了以太网结构,所以系统各个操作员站和服务器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这给系统维护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如系统备分和离线组态时,可以借助此功能在系统内任意拷贝。这在后来的系统维护中,也显示出了极大优越性。

(2) 自控率明显提高
    本系统的组态软件提供了很全面的功能模块,使得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组合成需要的控制算法。即使是投用以后,发现控制算法有不合适的可以随时在线修改,以达到满意的控制效果。该系统提供了在线参数整定的功能,并且伴随直观的实时曲线,对整定参数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该系统投用后,自控率明显提高,基本达到了总公司的要求。

(3) 报警功能的优点(泵偷停能及时发现)
    由于在基本的声光报警功能上,我们根据需要增加了报警推图的功能。使得在泵等设备偷停时,能给操作人员及时的提示。同时,对于模拟量的上下限报警状态,采用了字符变色的方式,同时伴有声音报警。

(4) 为企业信息网和优化控制的实现准备了前提条件
    该系统采用了标准的以太网结构,遵守国际标准协议,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把该系统挂接到企业信息网上,使其成为企业网的一个子网,实现信息共享。目前,该项工程也正在实施中。

(5) 装置操作实现了平稳,高效。
    为了保证系统自身的可靠运行,采用了大量安全措施,主控单元、服务器、网络和主要回路的卡件等关键部位都采用了冗余配置,提高了自身的可靠性。另外,该系统强大的自诊断功能,可以直接检测到板级,并且对于系统设备的故障状态提供报警功能,以便使故障能及时得到排除。自从采用了该系统后,系统运行良好,保证了装置平稳、安全地长周期运行。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