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 | 日期: | 2016-10-17 | |
---|---|---|---|
领域: | 仪器仪表 | 点击数: | 503 |
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胡芸雪 作者简介 胡芸雪(1995-),女,宁波镇海人,现就读于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关注仪表检测防护及网络信息安全方向课题。 摘要: 首先汇集不同种类的仪表干扰源,其次在本文推荐的六个干扰抑制策略中,定向、启发式地寻求一批解决办法,进而尽可能结合现成资源,从中挑选出易实施、低成本的落地防护方案,最后附实例加以详细说明。 关键词:仪表;抑制策略;防护措施;优选方向 1 前言 为了能准确地采集、处理和输出测控信号,需要考虑现场存在的各种干扰源对仪表系统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将防护问题,作为仪表系统设计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专门审视与处理。即要求从各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以增强仪表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换言之,仪表功能机理和产品质量做得再完美,倘若不能有效抵御干扰,将削弱甚至丧失实用性能,其应用效果必定堪忧。因此仪表必须保证在恶劣工况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以手机为例,若信号网络正常,手机功能齐全,但基本的通话质量却不能令人满意,不能谓之为一款合格的产品。 2 各种干扰源类型 分析干扰抑制措施和防护方式前,先详细讨论现场干扰源的类型。 (1)电荷和磁干扰:杂散电荷聚集和电磁场感应导致干扰电势,从而影响测量仪表的正常工作; (2)机械干扰:由于机械振动或冲击,造成连接松动、设备谐振、相互间摩擦、断线等测量不正常; (3)热干扰:工作产生的热量引起温度波动,及环境热流形成温差变化等,引发电路元器件的参数变化(如漂移、老化等); (4)光干扰:在光的作用下会改变其导电或物理性能,如产生电势与引起阻值的变化,从而影响检测仪表正常工作; (5)湿度干扰:湿度增加会引起绝缘电阻下降,还有凝结吸附热量、材质起化学变化、出现电化学反应、表面锈蚀等,造成精度下降; (6)化学干扰:酸、碱、盐等化学物品及其它腐蚀性气体,产生化学电动势,导致腐蚀或结垢等,从而影响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 (7)射线辐射干扰:核辐射可产生很强的电磁波,射线会使金属逸出电子,从而影响到电测装置的性能。 (8)侵蚀干扰:磨损会逐步损坏检测元件,如颗粒物冲刷、热胀冷缩交替、内应力聚集等,引起接触传感器疲劳,从而影响使用效果和缩短寿命。 3 干扰抑制策略 针对上述干扰源,制定了一系列抑制措施。 (1)引导与疏通:如通过接地、放散等手段,将干扰主动、及时地泄放出去,形成一点释放一点,尤其是不再产生堆积恶果。 (2)阻断原路径:阻断或改变干扰的传递路径,不再直接作用防护处,除了提高防护等级外,如避震器吸收振动能量、真空保温层阻止热流传导等。 (3)抑制源条件:从源头上找寻干扰发生条件,设法从根本上加以抑制,如元件发热量大则更换成低功耗集成电路、金属电化学反应则改用非金属材质等。 (4)构建新系统:改变原有工作原理,彻底绕开干扰影响,将接触检测转变成声、磁、光等间接方式,如激光测距、红外测温、图像识别等。 (5)静止与运动:将原先动态的事情静止下来,反之静止的事情运动起来,通过位置互换解除干扰。由静转动:直流变交流、单频改多频;及动转静:波动的信号借助滤波平滑降噪等。 (6)冗余与补偿: 实在难于寻求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时,采用多联、叠加的冗余方案,如双支式温度计、双核控制器、容错切换等;或事前预置补偿量,采用刀刃型状抵抗冲刷变形,防腐耐磨涂层抵御侵蚀等。 4 寻求化解办法 针对需要防护的仪表系统,依据现场实际应用状况,首先按第2章节中(1)∽(8)类干扰源,逐条一一对号入座,列全可能出现的干扰状况。 随后在第3章节中(1)∽(6)条干扰抑制策略中,定向、启发式地寻求到一批化解办法。 进而,尽可能结合现有资源(客观存在于系统内外,却未被利用的便宜条件),在这批化解办法里,挑选出可实施的优化解,作为最终防护方案。 5 应用案例一 连铸漏钢预报系统中,结晶器外壁铜壳内通冷却水带走热量,结晶器内侧钢液被冷却逐步凝固成型,另施加振动促使胚壳脱离;结晶器四周众多热电偶,抵紧铜壳外壁监视热交换过程,判断结晶器中钢水的凝结状态。 工况环境温度高、蒸气弥漫、振动强。然而,振动的结晶器与静态的热电偶抵紧测温过程中,热电偶易出现损坏或检测不准的状况,导致时常发生凝结误判。 首先对结晶器周边工作环境分析,(1)机械振动导致结晶器壁与热电偶间相互摩擦生电,在热电偶上形成电荷堆积,电荷干扰作用在测温热电势上;(2)热电偶抵紧振动结晶器铜板时发生偏斜、倒伏,与侧壁其它冷体接触,热干扰造成温度值下降;(3)环境蒸汽冷凝水,附着在热电偶表面吸收热量,湿度影响准确度。 寻求化解办法:(1)针对电荷堆积,采取引导与疏通策略,在热电偶外保护管上设置放电针(形似狼牙圈),将摩擦电荷从热电偶表面迁移到放电针上(尖端聚电),再通过环境空气或蒸汽逐步释放静电(尖端放电),即摩擦电荷仍然在不断产生,却远离热电偶且持续对外释放,杜绝了由于电荷堆积而形成干扰的可能。 (2)与侧壁冷体接触,采取阻断原路径策略,热电偶侧壁套装绝热塑封管,阻断了热量传递路径,即使接触到周边温差物体也不影响测温。 (3)冷凝水附着,绝热塑封管选用不亲水材质或外加防水涂层。 6 防护优选方向 通过以上的解析步骤,原则上都能快速寻求到抑制策略,化解各种干扰源对仪表系统的影响。 其一,即使采用了同样的分析步骤,由于知识背景和认知问题的差异,显然会得到不同视角下的化解办法,结果并不会单一或趋同。 其二,解析干扰抑制策略后,可能会得到许多化解办法,反而面临从中如何筛选出优化解,形成最终防护方案的难题。 筛选优化解的法则,来自于对周边资源的利用程度。一般来讲,对周边资源应用的越多越好,越能够降低防护难度;额外注入新资源越少越廉,则越能够降低成本。 如上所述,针对在振动环境中的物体,受相互摩擦作用将产生电荷,电荷无处泄放情况下将堆积施加在热电偶偶丝上,导致测温电势与电荷堆积电势叠加在一起,发生不可控的检测误差这样一种坏结果。 国外一种方法是结晶器铜板预先开孔,将热电偶顶端插入并固定,结晶器铜板与热电偶联作一体,热电偶整体跟随铜板作同步运动,铜板与热电偶间不再发生摩擦,也就不产生摩擦电荷了。相当于采用了静止与运动策略,将原先静止的热电偶作跟随运动。 另外一种方法是将传统两线制接法,改成带中点接地泄放极的三线制,特别引入中点接地泄放极(电流环路);当摩擦电荷施加在热电偶丝上,势必造成单侧偏载、不平衡干扰电势,中点接地极将随时泄放掉这部分可自由移动电荷,防止电荷堆积对测温热电势的叠加影响。采用了引导与疏通策略。 图1 三线制热电偶原理图 这两种方法都新注入较多额外资源,铜板预开孔和制作非标三线制热电偶,都需要定制,导致工序复杂、成本偏高,应用面偏窄。 自主研发的集电式放电梳,利用尖端聚电效应,避雷针原理,在热电偶外壳上,设置尖针阵,即在测温杆上插满聚电尖针,形如狼牙棒;由于受空间制约,缩减成狼牙圈,同时移放到热电偶后端引线部位;借助热电偶金属壳导电性能,驱赶摩擦电荷远离测温元件,起到迁移表面干扰电荷堆放位置的积极效果。 图2 狼牙圈式热电偶固定螺栓 同时利用放电原理,当尖端上聚集大量电荷后,足够的电势能向蒸气弥漫的湿润空气进行放电,犹如避雷针工作原理。 这里利用了向“湿润空气泄放电荷”这种免费资源,仅在原热电偶固定螺栓上多布置了一圈尖针,其低成本特征不言而喻。由此形成发明专利CN201510855395.8《一种多线制热电偶及防止热电偶电荷堆积的方法》。 若进一步利用振动资源,不停地“擦除”掉干扰电荷,双管齐下,其防护性能会更加显著。 图3 防电荷干扰新型热电偶外形图 简而言之,解决仪表干扰问题,寻求针对性的干扰抑制措施,一方面需要对技术深度挖掘,其相关文章涉及较多;另外,快速地寻求到化解干扰的办法,更优更廉地制定防护方案,这是本文着重强调的地方。 7 应用案例二 灼烫的高温热钢板在轧制机上运动,一边进行反复多道轧制,一边喷淋水连续冷却,为了获取移动中的钢板表面温度值,控制品质,业界作了不懈努力。其工况环境温度高、热辐射强、喷淋水雾、蒸气弥漫、钢板往复运动。 现状大致有数学模型推算,显然模型是一种离线推算方式,缺乏可信度;照片热图像分析,则受蒸汽和水雾影响,视区又受限;辐射测温方式,对准高温钢板收集热辐射光谱,但还可能捕捉到其它热源的反射、漫射混合波,钢板光谱叠加上混合波,还是难于正确判定温度。 不破就不立,采取ⅳ构建新系统策略,重新谋划路径。 新测温方式是利用冷却水,连续喷淋于钢板上这种现象,引导表面热辐射光谱先沿喷淋水逆向传递,再转交给水管中的光纤温度计,借助“喷淋水柱与喷淋头、水管”这种现成资源链,另辟一条光谱专用通道。 图4 水柱式辐射温度计原理示意图 水柱成为柔性光谱传导介质,抵紧采集到热辐射光谱损失较小,而干扰混合波在空气中远传播衰减较快,再入水后定格为噪声。 案例再次表明,利用环境资源愈多,确定防护方案就越容易,其应用成本或开发难度随之大幅减低。 参考文献: [1] 曹骞, 张世杰. 浅谈自动化仪表的干扰及抑制措施[J]. 装备制造技术,2011, (5). [2] Tatsuro HONDA. Fountain Pyrometer for Strip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inCooling Banks of a Hot Strip Mill[J]. ISIJ International,2012, 52(5): 841 - 849. 摘自2016年《今日自动化技术应用在中国》 |
![]() |
![]() |
![]() |
![]() |
![]() |
![]() |
1.我有以下需求: | |
|
|
2.详细的需求: | |
* | |
姓名: | * |
单位: | |
电话: | * |
邮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