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简介

  • 公司类型:供应商

联系方式
  • 广州智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地址:广州市五山华南理工大学国家科技园 2号楼223-224室
  • 邮编:510640
  • 电话:020-3874 4186
  • 传真:020-3874 4189
  • 网址:http://www.triv.cn/
  • Email:support@triv.cn
  • 联系人:
案例详细
标题智维货物配送车辆信息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技术领域运动控制
行业轨道交通
简介
内容     本方案的目标在于,通过综合运用GPS、无线通信、计算机网络和GIS技术,对配送车辆运输实施全程监控管理,起到监督货物配送完成情况的作用。消除配货、运输、交付等环节之间的脱节现象。提高货物配送的科学性,运输的安全性、正点性,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有效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该系统能实时记录与显示车辆的油耗、里程及时间等数据。这些数据通过专用的无线方式自动传入电脑的数据库后,场站管理软件对其进行自动处理,生成车队、单车及某个司机的油耗与运行时间/里程等各类统计信息,并以直观的图形方式加以显示。 

    本系统向车辆营运企业提供燃油消耗的第一手数据;能提供各条运营线路的运输成本信息;能通过比对发现不同车型的能耗差异,为车型选择提供参考;能发现影响油耗的潜在因素,以改善管理、阻塞燃油消耗漏洞,从而达到节能和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 

    功能说明:

    方案分为两个部分:场站管理中心和物流运输车载设备。 

    ■ 场站管理中心

    轨迹回放:场站管理中心可对每辆车某个时间段的行驶轨迹进行回放和打印。

    线路规划:根据配送中心的车辆配送计划,在地图上对配送点进行标识。 

    线路监督:当车辆行驶偏离规划路线或者没有在指定的地点配货、交货或者超速行驶都将自动产生报警报告。 

    油耗曲线:统计某一时间段内车辆的油耗状况,生成里程与油耗之间的关系曲线,并能计算出总的行驶里程和平均百公里油耗值。 

    加油、漏油记录:自动显示加油时刻与加油量;自动跟踪并提示各种异常油耗,如:油箱漏油、加油量不足、窃油等。

    行驶信息显示:统计某一时间段内车辆的行驶信息,包括车速、里程、超速违章等信息;显示车速、里程曲线。 

    统计报表功能:按日对车辆完成的送货点进行统计;按日月年对车辆的油耗进行统计;按日月年对车辆里程数进行统计;按日月年对车辆的超速违章、疲劳驾驶进行统计。 

    ■ 物流专用车载终端

    终端采用嵌入式系统,由GPS 定位模块、WLAN无线通讯模块、油耗采集模块、车辆行驶信息采集模块等组成。

    GPS 数据采集存储:能够以秒为单位对车辆的经度、维度、速度和时间进行采集并存储。油耗数据采集存储:能够对油箱内的油量进行采集并存储。 

    行驶信息采集存储:能过对车辆行驶速度、里程进行采集并存储。 安全报警:在超速和疲劳驾驶的情况下,对驾驶员进行提醒。 

    无线通讯:车辆回场以后,GPS 数据、油耗数据和行驶信息能够自动通过无线局域网上传到场站管理软件。 

    技术指标:

    1、电源电压:DC12V或DC24V。 

    2、功耗:待机≤200mW, 工作≤1W。 

    3、车速范围:0~240公里/小时。 

    4、工作环境:-20℃~+70℃。

    5、反接保护:电源线反接(电压38V以内)不造成损坏。 

    6、失电保护:≥5年。 

    7、WLAN 无线网络覆盖范围:100M(半径)。 

    8、数据传输速率:> 11MB/S。 

    9、数据存储量:100小时(GPS 数据);360 小时(油耗、行驶信息)。系统主要功能的演示画面 

    ■行驶信息显示:如图1,行驶数据的显示和图形化,在显示图上可以用鼠标获取当前的车速。

                                                    图1

    ■油耗曲线显示:如图2,油耗数据的显示和图形化,在显示图上可以用鼠标获取当前的油量和加油数据。

                                                          图2

    ■GPS 

    轨迹回放:如图3,黑色线表示车辆行驶线路图,红色线表示当前车辆行驶线路的回放轨迹,蓝色旗帜表示车辆要去的送货点,红色旗帜表示车辆已经到达的送货点。

                                                图3






                                                                              此文摘自中国工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