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简介

  • 公司类型:供应商

联系方式
  • 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六和路309号中控科技园(310053)
  • 邮编:
  • 电话:0571-88851888
  • 传真:0571-86667518
  • 网址:http://www.supcontech.com
  • Email:supcon@supcon.com
  • 联系人:市场部

中控:知则思为,不辱使命

厂商: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点击数:12285  发布时间:14-12-03 15:36
21年, 对于历史长河只是沧海一粟,但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却可以算得上是从初期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对于中控而言,走过的21年,坚定夯实且刻骨铭心,硕果累累而又低调务实。日前,浙江中控董事长、总裁金建祥在“自主创新智慧未来——2014中国仪器仪表行业战略发展研讨会”的现场,对于中控的发展感慨万千:“21年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是一个不长不短的时间。在外界看来,中控似乎是顺利的、成功的,但其实这一路,中控走得并不容易。耐住寂寞,抵住诱惑,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中控都始终坚持做我们擅长并且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因为这是中控的使命。”

    耐住寂寞,抵住诱惑,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中控都始终坚持做擅长并且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因为这是中控的使命。
 



浙江中控董事长、总裁 金建祥



    21年, 对于历史长河只是沧海一粟,但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却可以算得上是从初期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对于中控而言,走过的21年,坚定夯实且刻骨铭心,硕果累累而又低调务实。日前,浙江中控董事长、总裁金建祥在“自主创新智慧未来——2014中国仪器仪表行业战略发展研讨会”的现场,对于中控的发展感慨万千:“21年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是一个不长不短的时间。在外界看来,中控似乎是顺利的、成功的,但其实这一路,中控走得并不容易。耐住寂寞,抵住诱惑,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中控都始终坚持做我们擅长并且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因为这是中控的使命。”

    回顾过往,充满感恩

    的确,作为为数不多的可以与国外知名企业竞技的民族自动化企业,中控的发展早已不是简单的关乎自身企业的事情,从某一种角度来看,中控被寄予了太多人的期望,她甚至承载了我国民族自动化事业的希望和明天。

    中控诞生在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被外资企业绝对垄断的时代。当时国外大的自动化厂商在中国一统天下,其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居高不下。此时国内尚未出现有竞争力的同类产品,大多数自动化公司作为国外公司的代理,从事着低附加值的劳动。自动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装置的大脑和神经中枢,虽然其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很小,却能撬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美国,自动化产业占GDP的4%,但它影响和带动了66%的总产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3年,13位年轻的教师走在一起,在浙江大学的一间简陋办公室里创立了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公司(浙大中控的前身)。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用双手打造的会是一个将被人津津乐道的民族自动化企业突围外资垄断市场的商业传奇。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其所承载的民族自动化的使命与责任根深蒂固地浸染在中控的每一个毛孔中。

    其实, 中控的发展之路正是众多优秀民族自动化企业发展之路的代表,懵懂中出生, 争议中成长, 竞争中壮大……没有前者可追,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国家垄断性的保护,一个完全开放竞争的市场,一个过度“迷信”国外品牌的市场,除了过硬的产品和服务,没有任何其它可以打动客户的心、可以打开市场的门!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的民族企业做到了,中控做到了。

    纵有无数精彩,然而谈及过往,没有慷慨激昂,没有热血沸腾,金建祥唯一想说的是感恩。感恩曾经一路陪伴中控走来的领导、用户、朋友,谢谢他们曾给予中控的巨大信任;更要感谢所有中控人,团结一心、兢兢业业、实实在在地打拼出今天的中控。

    围绕市场,持续创新

    21年中,从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到成长为领先的自动化供应商,中控走过了不平凡的征程,而创新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视。对于中控这种技术型的公司而言,创新,是一种传统。自成立起,中控先后取得了国产品牌在自动化领域的多个第一:第一个在中国推出无纸记录仪;制定中国第一个工业自动化领域国际标准——EPA;第一个将国产自动化系统成功应用在大化工、大化肥领域;第一个获得千万吨大炼油项目……

    无数的第一, 积淀为中控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采访中,金建祥和记者分享,从创立时的13人到今年的4000人,中控打造了一支充满梦想、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的优秀团队,其中研发人员近千人,全员平均年龄33岁,是业界最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团队。他告诉记者,中控已经具备行业核心竞争力及国际竞争的技术实力。中控的几代产品始终在不断完善,工业化设计和制造水平取得了质的飞跃。

    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中控的自主创新始终围绕市场需求。金建祥说,用户主要关注DCS产品的三个方面,一是硬件要可靠;二是软件要稳定;三是环境的适应能力要强。中控的DCS产品硬件返修率2013年达到了1.7‰,业界领先水平在3‰~5‰左右,这表明中控产品的硬件可靠性已处于领先水平。2013年,中控软件研发的质量管理和保证能力已经通过了CMMI 四级认证,在国内也只有较少企业达到,今年很有可能达到CMMI最高的五级标准,这表明中控的软件开发能力已经具备国际优秀品质,交给用户的软件产品是成熟稳定的;另外,中控产品的环境适用性,主要是电磁环境兼容性也全面达到了工业的三级标准,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都能稳定的工作,以上说明其DCS产品已具备国际优秀品质,中控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用户的信赖和尊重。正因如此,中控已经成为中石化第一大供应商,去年取得中石化市场份额的30%,今年因为拿到了中天合创这个世界级的大项目,将有望接近45%的份额。

    积极转型 不敢懈怠

    如今的中控早已脱离了刚刚创立时的稚嫩,她变得更为饱满,拥有了更为强大而丰富的内核。但在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今天,如若不改变,就是后退。金建祥深深地明白这一点。近年来,他开始着手在中控建立战略导向的经营体系,围绕“高端”、“国际”、“服务”、“蓝海”四大战略进行业务转型,在这其中,金建祥特别提到了向高端应用的转型。他表示,2006年,中控开始将整个重心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和大项目转移。当时这个战略决策,在中控内部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做中小企业项目当时增长势头很好;而中控几乎不具备做大型项目的任何条件——高端产品还没有成熟、销售人员几乎没有面对高端客户的经验、工程实施能力不足……把资源投入到大型项目上,很可能血本无归。

    但金建祥深知,中控没有别的路可走:中国经济最初的发展,是靠粗放式的增长,靠大量民营企业的投资,不顾环保、资源消耗,这种增长是难以持续的。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是什么?是强调节能环保、规模效益,其结果必然是企业越来越大,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中控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趋势。显然,现在看来,金建祥的这步棋走得恰到好处。如今,中控的产品从中低端走向高端、从民品延伸到军品,市场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业务从单一的流程工业自动化领域,进入到新兴的太阳能发电、建筑节能、城市信息化、数字医疗、机器人等多个领域。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据统计,今年1~8月份,中控新签定的订单增长26.83%,用户到款增长20.7%,利润增长36.24%。 金建祥对这样的成绩感到满意:“目前为止,今年我们主要的经营数据都在明显增长,增长幅度也好过往年,利润增长更是最近五年增长最快的一年。”

    如今的中控早已脱离了刚刚创立时的稚嫩,她变得更为饱满,拥有了更为强大而丰富的内核。但在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今天,如若不改变,就是后退。

    2014年中天合创煤炭深加工项目的中标,更是为中控鼓舞了士气。这个I/O点数达到了17万的世界顶级煤化工项目,被金建祥称为珠穆朗玛峰级别的项目,他表示,这是对中控的信任和鼓励,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非但不能松一口气,反而压力更大,决不能辜负用户对我们的信任。

    回顾21年的发展,中控是民族自动化品牌奋斗的缩影,创造的辉煌数不胜数,她就像是一面旗帜,成为了无数中国自动化人心目中的标杆。然而,金建祥却说:“艰辛自不必说,成绩也微不足道。21年对于一个立志成为百年老店、国际品牌的公司而言,仅仅是一个起点。未来,中控的路还很长,不可预测的风险和困难也许更多,但是中控知道自己的责任,也知道自己的方向,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知则思为,不辱使命。’只有如此,中控才能走得更好!”

    摘自《自动化博览》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