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华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网络平台 (ePlatform) 服务供应商。自 1983 年创立以来,研华始终致力于为工业电脑和自动化市场开发并生产高质量、高性能的网络平台产品及服务。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研华已经在网络平台服务市场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为全球用户提供全面的系统整合硬件、软件、客户服务、全球后勤支持和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等解决方案。 在研华的支持下,系统整合商合作伙伴很好的实现了自身解决方案和服务的增值。
自1983年成立之日起,研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研华)就致力于借助可靠的基于PC的自动化技术,将产品的连贯性、灵活性和可靠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提供全面的软硬件、系统整合解决方案及专业设计制造服务,以先进的信息系统保障全球高效运营。随着开放式架构的发展,研华也在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一体化的平台、开放的系统组件及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并积极履行“智能地球的推手”的品牌承诺。在11月的上海工业博览会上,《自动化博览》有幸采访到了研华工业自动化事业群市场开发副总经理李守仁先生,请他解答了研华工厂自动化方面的一些问题。
研华工业自动化事业群市场开发副总经理李守仁
《自动化博览》:研华2011年在工厂自动化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上半年的业绩是否达到了原本的预期目标?
李守仁:工厂自动化的解决方案是研华在市场中的新尝试。此前,研华在工业产品组件上有非常好的销售成绩,包含了工控机和采集模块。由于中国工业自动化产品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上半年我们在工厂自动化方面的业绩也非常好,超过了我们的内部预期目标。而在未来的发展方面我们可能会做一些改变。以前研华所销售的是工控机、采集模块、显卡或是实时控制器,将来我们希望能够做到更深入的垂直市场,能够提供给客户更大价值的解决方案,这就是研华今后在工厂自动化方面的目标。
《自动化博览》:近几年,节能减排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此方面研华的表现如何?其优势是什么?
李守仁:自哥本哈根会议之后,节能减排就成为了全球的重要议题,中国一直在履行做世界公民的义务。从研华的角度而言,首先,节能减排一定要从可再生能源发展上入手。在风电领域,研华可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我们最近开发了风场管理软件,这个软件是针对一个风力发电公司的总中心所做的,它管理着上百个工厂,每个工厂有将近33台或66台的风力发电机,所以整个风场管理系统中管理着上千台的风力发电机。而每个风力发电机都会把运转的实时参数,包括发电量、风向、风速、变桨的仰角和发电效率等信息实时传递到整个风场的管理中心。在这中间研华提供了从下端的嵌入式触摸屏到交换机,到实时控制器PAC以及上端通讯的各种网关。
再有,工厂现在都强调绿色生产,我们会帮助用户将能量的消耗尽量降低,在此情况下,研华的产品将提供给用户一个实时展现设备运转信息的平台,通过MES(制造执行系统),了解某一种产品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能源,还可以与其他产品耗用的能源进行比较。亦或是在不同的车间了解相同的产品所产生的能耗,针对不同的数据进行有价值的分析,从而使工厂的能耗与产出比达到最大化,研华在这方面很有优势。
《自动化博览》:作为市场开发部的副总经理,您认为未来中国的自动化市场将会有怎样的发展?
李守仁:中国是整个世界的制造工厂,以前的制造工厂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各类工厂也一定会引入高端的生产技术,再加上绿色生产要求,企业在能耗要求上会更加苛刻,因此在节能减排方面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大。另外,中国已不再是劳动成本低廉的国家,近几年频频出现的劳动力缺乏现象致使每个工厂都有自动化升级的需求。未来,取代人力的各种设备将是发展的一大趋势。
《自动化博览》:贵公司在工厂自动化领域近期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在未来的发展中有什么规划?
李守仁:研华在整个工厂自动化领域中,将会把软件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任何方案如果能称之为解决方案一定要有黏合剂,软件就是自动化产品的黏合剂,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软件平台叫做WebAccess,通过这样的产品,其实已经构建了一个非常容易让客户使用的环境,下端可以采集不同硬件的平台以及信息资料。而且可以把所采集到的信号通过浏览器的方式,让客户轻松自如地在其他任何地方分享。WebAccess也提供了在智能手机上利用终端来操控分析数据。所以我们认为,将来的操作人员不会固定在一个地方。你可以想象未来的情景:在高端制造的生产车间,所有的物品都是机器人在现场生产,由高速信息网络形成的现场MES在做原件之间的创意,这时候操作者可能就是利用一个平板电脑或是智能手机,随时在中间移动,这样移动也仅是在做督导性和检查性的工作,有异常情况他才会去做排除。如果有异常发生就会有一个信息传递到他的平板电脑或者手机上,他可以非常及时地知道在哪里发生了怎样的异常状况,以便快速进行处理。这应该是我们未来在智能化工厂里所看到的一个生产画面。
李总描述的智能化工厂,研华肯定会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很有信心。
摘自《自动化博览》2011年第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