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简介

作为中国自动化领域的权威旗舰网络媒体,控制网创立于1999年7月,是中国举行的第十四届IFAC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大会的中国官方组织机构的唯一指定网站。控制网是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 委员会(ECC)的秘书处常设之地。是北京自控在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设的网站。

  • 公司类型:其他

联系方式
  • 控制网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十街辉煌国际2号楼1504室
  • 邮编:100085
  • 电话:010-57116291 / 59813326
  • 传真:010-59813329
  • 网址:http://www.kongzhi.net
  • Email:mahongliang@kongzhi.net
  • 联系人:市场部
案例详细
标题基于EP1C3T144C8的PWM控制器设计
技术领域人机界面
行业
简介本文介绍了以EP1C3T144C8为控制核心的PWM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详细描述了FPGA内部结构设计过程,并以电压源型逆变电路为研究对象,通过了仿真波形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本设计的可行性。
内容



引言

    PWM技术由于自身的各种优点,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电力电子电路的控制。目前实现PWM控制的主要硬件载体是单片机,包括高性能的DSP控制器。通常情况下,单片机通过定时中断服务程序产生PWM脉冲,因此在每个载波周期必须进行中断处理,文献[1]指出,微处理器中不确定的中断响应会导致PWM脉冲的相位抖动。同时在恶劣的工业环境下,单片机抗干扰性能差的问题显得尤其突出,甚至影响到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解决抗干扰问题。

    FPGA由于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内部资源不断增多,功能日趋完善。鉴于FPGA运行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I/O口可灵活配置等优点,在电力电子控制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结合Cyclone系列FPGA(EP1C3T144C8)较为详细地介绍了PWM控制器的设计。

    由于电压源型三相逆变电路应用非常普遍,本文以此电路为研究对象,使设计具有通用性。FPGA作为系统控制核心,负责反馈数据处理、闭环系统调节、PWM信号生成、显示/键盘等功能。

1. PWM控制器的设计

    在本系统设计中采用自上至下(Top Down)的设计方法,分为三个层次,即行为描述、RTL方式描述、逻辑综合,系统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设计过程

    系统的程序采用模块化设计,底层为各功能模块,SPWM产生模块、检测模块、显示通讯模块,顶层采用原理图对各功能模块的组合。FPGA内部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FPGA内部结构图


     本系统首先通过MATLAB软件建立正弦表,装入FPGA,然后通过程序来查表调用。MOSFET的开启和关断,需要设置死区时间,在设计中可取值为20~230。具体算法流程图如图3所示。


图3  SPWM算法流程图

    要实现闭环控制需要借助于AD转换芯片,其采样控制状态转移图如图4所示。START是转换启动信号,一个正脉冲过后A/D开始转换;ALE是3位通道选择地址(ADD、CADDB、ADDA)信号锁存信号。当模拟量送至某一输入端时,由3位地址信号选择,而地址信号由ALE锁存;EOC是转换情况状态信号,当启动转换为100us后,EOC产生一个负脉冲,以示转换结束;EOC的上升沿后,且输出使能信号ENABLE为高电平,则控制打开三态缓冲器,把转换好的8位数据送至FPGA的数据总线,完成一次转换。



图4  采样控制状态转移图


 

    LED用于SPWM的输出频率、电网检测及其故障信息的的指示。具体程序流程图如下图5所示。



图5  LED动态显示流程图


2. 实验结果分析

    QuartusⅡ软件自带仿真工具所截取的单极性脉宽调制波形仿真图如下图6所示。
 


图6  脉宽调制波形仿真图

    以下是60MHz的数字存储示波器Tektronix TDS1002拍摄得到实际波形。控制器端口输出的实际波形如图7所示



图7 控制器端口输出波形

    逆变器阻性负载输出波形如图8所示(负载为36Ω电阻丝)。



图8  阻性负载波形

    逆变器通过RC一级滤波后,电容两端得到的正弦信号如图9所示。



图9  RC滤波后输出的正弦信号


 
3. 结论

    本文利用FPGA(EP1C3T144C8)实现了PWM控制器的设计,得到了实验波形。实验结果验证了本设计是可行的,其设计方法、设计思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许强,等.基于FPGA的三相PWM发生器[J].电子技术应用,2001,27(1):73~74
[2] 周媛,李铁才,杨贵 杰三相SPWM变频控制器通用IP核的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4 Vol.9 No.5 P.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