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格科技(ICP DAS)1993年成立于台湾硅谷――新竹工业园区,是一个从事工业数据采集产品开发并行销全世界的专业公司,当年畅销大陆的牛顿7000和iDAM7000模块,就是以OEM的方式由泓格生产的。作为业界最为专注的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工业自动化的数据采集、传输和控制领域
上海金泓格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总经理 谢聪敏
控制网:贵公司在电力行业提供的主要产品有哪几类?
谢聪敏:在电力行业,泓格科技可以提供的产品及解决方案有不少,除了之前我们传统的PAC,近期最新推出的一系列专门针对是低碳节能环保的应用更是符合当前的国际用电形势及用户电力改造系统的需求,特别是面向企业用电方面能提供电量采集、电力监测类的产品。可以应用于用电能耗分析,这恰恰是眼下电力节能减排、低碳环保这个课题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说,在如何有效合理分配、管理及利用电能方面,我们泓格科技能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
控制网:近几年,贵公司为电力行业用户进行的自动化产品、技术或方案的创新有哪些?
谢聪敏:泓格科技在电力行业主要的大客户有不少,这些电力行业的大客户选择泓格产品的原因,主要在于看中泓格的产品创新意识。比如泓格的智慧型电表。目前,市场上电表大部分走485总线协议,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当需要采集大量的终端数据的大型系统,大项目的时候,485总线在传输速率、传输距离方面都有不足,泓格科技针对这些不足,顺应客户的需求,研发出基于CAN 总线的智慧型电表,受到客户的好评。
特别是电力在生产制造工厂中是动力、照明等不可缺少的主要能源,但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生产效益,已经是公司获利的主要关键。电费高涨造成生产成本剧增,已是当今产业面临的主要议题。针对于近年来由于电力需求急剧成长,能源及工业部门电力消费大增,特别是生产企业的用电管理是产业急需共同解决的课题,于是节省能源便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及获利的重要环节。泓格提供监控与节能管理系统方面的解决方案,以CAN bus 电表-PM-213x-CAN 系列+XPAC+Smart4监控软件的整合,并利用能源管理系统搭配自动控制,应用计算机化、网络化、自动化等技术结合的监控系统,达到完整数据收集及节能的目的。
控制网:中国电力节能减排已迫在眉睫,贵公司的产品能为此提供哪些帮助?
谢聪敏:泓格科技致力于「智能电网」节约能源的解决方案,已开发一系列的多功能通讯接口的电表,除了具备宽阔的电力测量范围与安装方便外,也具备一般标准的Modbus RTU 通讯接口及更安全、稳定的CAN bus接口,可直接与图控软件或自行开发的应用程序轻易整合,加上可主动传输的CAN bus 通讯的特色,已可构建一完整的电力监控系统。加上具备简易安装且精度极高的比流器,更完善了使用者的多元化应用。使用泓格科技的「智能电表」可以完全掌握用户的用电情形,而家庭用户也可以透过自家电表,为自家用电进行合宜规划。譬如,泓格科技可整合CAN bus 电表-PM-213x-CAN 系列与XPAC+Smart4监控软件,利用能源管理系统搭配自动控制,应用计算机化、网络化、自动化等技术结合的监控系统,达到完整数据收集及节能的目的。同时,泓格科技会配合客户,在用电分析、用电优化等方面,给予客户最贴合的解决方案。
控制网:自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以来,围绕其概念、作用、研发和装备制造,以及技术经济性等问题,业界都有不同说法。请您谈谈您对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看法。
谢聪敏: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智能电网的最大需求国之一,根据国家电网2009年提出的“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规划,2011~2015年将是全面建设智能电网的关键阶段。但从现阶段来看,我国资源分布不均、煤电比重抬高、电能效益不足等问题,仍萦绕当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便成为了业界讨论的重点。同时,智能电网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促进环境和其他社会效益的增长。在当今发展趋势的工业大环境下,泓格科技也借助着中国的本土需求,为用户带来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控制网:您认为目前中国的电力行业发展如何?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谢聪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电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电力销售市场的扩大又刺激了整个电力生产的发展。
2011年全国的用电量都是在较快增长;发电装机容量继续增加。近期,行业政策频频出台,电力体制改革加快。在“十二五”新的发展阶段,电力需求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供需的结构性变化特征也将逐步显现。根据我国相关电力规划的研究报告,2015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5.99万亿-6.57万亿千瓦时,是全社会用电量增加最多的五年。 “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国内电力装机总量将分别增长49%和31%,在2015 年和2020 年分别达到14.33 亿千瓦和18.80 亿千瓦。可见,国内电力装机总量未来的增长空间十分可观。
另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发送根本变化,决定了火电占国内电力装机总量的比例长期保持较高水平,未来火电建设将依然保持很大的投资规模,并保持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