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简介

《自动化博览》立足于整个中国自动化产业,加强报道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自动化行业的政策、专项及相关发展规划。促进行业交流、引领产业发展,《自动化博览》立志于成为中国自动化领域中集实用技术与权威信息为一体的专业传媒。

  • 公司类型:其他

联系方式
  • 《自动化博览》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十街辉煌国际2号楼1504室
  • 邮编:100085
  • 电话:010-57116290
  • 传真:59813329
  • 网址:http://www.kongzhi.net
  • Email:bjb@kongzhi.net
  • 联系人:市场部

信息化自动化技术,中国钢铁由“大”变“强”之关键

厂商:《自动化博览》
  点击数:2353  发布时间:11-04-12 15:47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国家的重要原材料工业之一,它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钢铁生产又是高耗能、高排放的过程,由于我国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发展累计的矛盾,以及受目前国际铁矿石价格飙升的严重影响,中国钢铁工业站在了转型调整的风口浪尖。眼下,中国钢铁工业唯有通过兼并重组、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整个钢铁行业的集中度,减少铁矿石需求的主体,才能扭转生存困境,而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钢铁工业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国产化方面的表现如何?

    蒋慎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由于钢铁行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使得我国钢铁工业成为较早、较快和较好地应用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行业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各钢铁企业都培养了一批既懂得钢铁工业工艺流程,又懂得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队伍,成立自动化公司,参与市场竞争。因而,总体来讲,钢铁行业应用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国产化程度是比较高的。

    国产化程度较高,但缺少关键技术的自主产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钢铁工业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先进技术以引进消化为主,国产化率很低,甚至有重复引进的可能。发展到目前为止,除部分高、精、细,或者我们从来没有做过的系统,国内钢铁企业要建立某一个完整的工艺过程的自动控制系统,通常会采用的模式是,整个系统设计制造调试,应用软件的编程、调试、投产,都由国内自主进行,即达到了国产化率100%。而硬设备,主要是各种插件本身和系统软件大多是购买国外产品或者合作制造。如微软、西门子、ROCKWELL、日立等国际大公司的产品。这在目前看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式,因为系统设计和应用软件的编程在国外费用是最高的,而且也是我们掌握技术的必要过程,这种方式可以降低建设成本。但也从客观上反映出我国在硬件产品的生产、供应以及系统软件知识产权的占有上的软肋。目前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有宝信、浙大中控、和利时和北京金自天正等信息化、自动化公司,但和国外大型公司依然存在差距。

    自主研发方面取得成绩

    近几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在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可以赞誉的。如宝信集团就已经突破了生产制造系统(MES)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中若干关键技术,形成了适合我国的钢铁行业综合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和系统。并以此为核心,巩固了完整的RRP一MES一PCS的系统体系,实现了生产控制自动化与制造管理信息化的紧密融合。并采取商品化的方式,参与到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最近宝钢又与中国电信集团成功联合,共建钢铁物流平台。该平台依托3G网络建设全国钢铁物流管理系统,提供覆盖全国的高速互联网和呼叫中心平台,支撑宝钢及下层企业拓展业务及信息服务。依据中国电信全球网络,服务宝钢“走出去”,开展全球经营,这是宝钢在实现“两化融合”更深层次的挖掘,具有自主创新精神。

    另外,由于冷连轧机成套设备及其自动化控制技术长期被少数几家国外大企业垄断,国内的冷连轧机在过去全部依靠进口。但在“十一五”期间,鞍钢与武汉设计院、一重合作,成功完成了1780冷连轧生产线的建设。这条生产线不仅扎出了0.18毫米的冷轧极品,而且生产出轿车面板这种“冶金艺术品”。该项目又一次打破了国外大公司的技术垄断,开发出大量专利,该项目曾获冶金技术进步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何提升钢铁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

    蒋慎言: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我们国家有超过6亿吨粗钢的钢铁产能,各钢铁企业工艺流程、资源环境、所供应的产品和市场需求、工业信息化自动化的水平、建设的历史过程都不同,差异很大。下面就“有效途径”的共性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要“对症下药”,即要仔细研究阻碍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的瓶颈所在,对照国内外钢铁企业的先进经济技术指标,找出落后点及其成因。如数据来源不正确、不及时,就要加大基础自动化的建设,使每一个数据来源及时正确;如果经济指标不如其他企业,就要强化控制手段加强MES的建设;如果是决策迟缓跟不上市场,那就有建设ERP的需要。这些说来容易,但做起来很困难。因为信息化、自动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把所有的需求都串起来,然后对症下药,不要盲目攀比,盲目追风。

    (2)学习先进经验、参考行业标准,少走弯路。我国钢铁协会的钢铁工业信息与自动化推进中心和信息统计部在不同时期会根据行业中出现的共性和疑难问题,推出很多行业建议和标准,同时还会介绍宝钢、武钢、鞍钢、首钢、济钢、马钢、新兴铸管等信息化、自动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标杆单位的先进经验。预计2011年底还将发表矿山系统“两化融合”的评估报告。这些建议、标准、先进经验都是提升钢铁企业信息化自动化水平程度的有效途径,可以少走弯路,大家应该珍惜。

    (3)提升钢铁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水平,其最根本的就是提升信息化自动化技术队伍、人才和素质的水平。他们不仅要掌握信息化自动化的专业技术,还要精通钢铁工艺(或被控制对象有关专业知识),既要懂得应用现代数学控制理论,又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控制的软硬件。尤其在搞数学模型的钢铁企业,一定要由这三方面的人才形成钢铁行业数学模型国产化的组织协调机制和协同合作机制。钢铁企业在组建信息化自动化队伍时就应该明确这一点,有意识地朝这方面努力。同时也呼吁工信部等有关政府部门关心它们,给它们更多优惠的政策支持,使它们成为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像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或日本新日铁一样的国际名牌公司。

    (4)要确立大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自主创新,鼓励大企业积极融入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尤其是应用研究领域,集中力量搞成一批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绿色生产的项目,如建立企业的能源中心(这是当前我国钢铁行业的热门话题)等,以带动整个钢铁行业“两化融合”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钢铁工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应用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蒋慎言:我国钢铁工业正面临着国外市场的剧烈竞争和需求,同时,自身落后产能的过剩、节能减排任务的繁重、环境污染的迫切改善及兼并重组落后企业的需要,使得钢铁行业在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广大钢铁行业自动化科技人员任重而道远,在应用上需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由于钢铁工艺结构的调整,新的工艺不断出现,结合新的现代数学理论的发展,在原有已投入生产应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开发、研究和优化出更高控制标准的数学模型。

    (2)在常规的高炉、炼钢、连铸、热轧和冷轧系统方面,还需继续提高基础及自动化水平。包括研制出更精密、更适合现场恶劣环境、更长寿、更安全的一体化仪表系统。支持新一代基础自动化装备国产化的研究与产业化的建设,必须掌握核心技术,降低基础自动化的装备成本,加快过程自动化系统的工程方法和软件平台的研究,开发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网络系统和适应各种变化工艺条件的过程控制的数学模型,并努力提高其命中率。

    (3)一体化流程的研究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我国钢铁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开发的重点。例如对节能降耗、防止环境污染有重大意义的流程紧凑型的熔融还原炼铁技术、转炉干式除尘炼钢技术和薄带坯连铸技术。国外已经有产业化的成果,我们需要奋起直追,研究开发以熔融还原一高效冶炼一连铸连轧为代表的全新一体化流程,对于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4)进一步扩充和完善对现有MES和ERP系统的功能。在垂直方向上使得控制和管理很好地做到无缝对接,促进管理升级,实现集团内部单位间协同工作和辅助决策功能,完成集团管理的全面一体化;在水平方向上积极开发广义供应链系统,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扩展到企业自身、客户和供应商三者之间,实现供应链中所有合伙人的利益共享,并达到利润最大化。

    (5)在钢铁企业重组和兼并的情况下,努力清除影响企业重组的财税利益分配、资产划拨、债务核定和处置等体制性障碍,以较快、无缝地做好与原有信息化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对接,减少原有资源的损失,发挥1+1>2的作用。

    (6)为了应对多变的世界经济,减少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冲击,适应未来国内外市场剧烈竞争的需要,必须提高从数据信息到开发应用的商务智能系统知识的转化处理能力,实现企业向科学化和知识化迈进。改进企业决策水平,争取有效的生产经营活动,完善各种业务流程,提高各方面的绩效和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对提高我国钢铁企业未来市场竞争力起到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因此,它的应用将使我国的钢铁企业在市场中赢得主动,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蒋慎言简介:

    蒋慎言(1940-),男,江苏无锡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冶金自动化专家。现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息与自动化推进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委员、中信泰富工程技术公司执行副总裁。曾任鞍钢集团自动化部部长、鞍钢集团自动化公司经理、鞍钢集团大连华冶联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多年来在冶金自动化第一线从事科研和自动化工程工作。曾担任过高炉、转炉、连铸的10多项重大技术改造工程“三电”系统的总指挥。曾发表过25篇学术论文、大量翻译论文和出版有关钢铁工业自动化的二部编著。获国务院重大办国产化装备的重大贡献表彰奖及省部级科研进步奖6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分别荣获鞍山市、辽宁省、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摘自《自动化博览》2011年第四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