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博览》立足于整个中国自动化产业,加强报道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自动化行业的政策、专项及相关发展规划。促进行业交流、引领产业发展,《自动化博览》立志于成为中国自动化领域中集实用技术与权威信息为一体的专业传媒。
《自动化博览》:有人说DCS是一种“服务”而不是“产品”,您是否认同?如果您认同,您认为这里的“服务”都包括哪些内涵?
韩晨:首先,由于DCS的定制性很强,与客户的工艺结合也很密切,所以认为DCS是一种“服务”而不是“产品”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其次,DCS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平台而不是一个单纯的产品,DCS厂商提供给客户的必须是一套完整的过程控制方案而非产品,DCS的宗旨就是保证过程生产能够持续、稳定和高效地运行。各知名DCS厂商除了它的产品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行业专业经验、工程执行能力以及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才确保了其在市场上的地位,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而这无处不体现了服务的概念。
在DCS市场中,方案的设计、系统集成能力、培训、售后服务等都是客户考察的重点,亦即这样的服务应该是用我们的产品来解决客户问题的整体方案,它包括了从销售到工程到使用到维护一直到更换一套整体的解决方案。
师平:我认同这种观点,用户花钱买DCS,并不仅仅是买一个DCS产品,更多的是买这种产品所带来的“功能应用”,也就是通过“服务”体现出来的DCS应用,很多用户已经把这种“产品”和“服务”等同起来,认为购买DCS产品其实就是购买DCS服务。这些服务有基础服务和高级增值服务,具体包含以下内含:
• 基础服务的内含体现在DCS的工程组态和开车服务,如果这些做不好,将会导致DCS无法发挥基本的监视操作和控制功能,也会造成后期维护成本的增加。
• 高级增值服务涉及到基于DCS平台的控制性能提高(APC技术),安全性能提高(报警管理和预测分析等技术),资产利用率提高(设备安全诊断和预测维护等技术),生产管理和操作效益提高(信息挖掘和操作指导技术)等基于数据挖掘派生出来的为用户工厂提供的附加增值服务。这些服务已经成为用户和供应商主要的利润来源。
杜学军:我本人非常认同这一观点。DCS发展到今天,主流厂商在产品硬软件功能上的区分度越来越小,“服务”的能力是决定成败的核心竞争力。我理解这里的“服务”应涵盖响应用户关键需求的产品研发及设计、工程实施、 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售后增值服务等。
《自动化博览》:随着中国DCS市场的日趋成熟,可否从市场和技术两方面为我们预测一下未来DCS发展将呈现出哪些新趋势?
杜学军:就市场而言,未来中国DCS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国产DCS的市场份额会加大,市场越来越细化,海外EPC项目及传统市场之外的新兴市场会越来越受到各DCS厂商的重视,围绕DCS平台的增值服务包括先进控制及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会成为DCS厂商主要利润来源。
就技术发展趋势而言,DCS的产品功能将进一步延伸, 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各厂商在已经逐步完善第四代DCS产品之后,开始向上和向下两个业务方向的延伸,向下到现场仪表层,提供现场总线,同时向上集成MES/ERP业务。这样的功能延伸将逐渐扩大DCS的传统定义。工厂管控一体化,仪控电控一体化已成为未来DCS发展的大趋势。
另外无线仪表技术的应用会进一步扩大,虚拟技术(云计算机)将在DCS人机界面层广泛应用,围绕着先进控制和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技术和产品会越来越丰富。
师平: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生产更加追求效益和效率,希望生产目标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这就要求生产信息、设备信息、原材料供应和库存信息、以及生产目标调整能力的信息都能够实时正确提供给管理者,使决策层针对市场变化需求能够实时对生产目标进行安全有效性改变和决策。生产的可控性、资产的有效利用、信息化集成和生产能力的决策指导是企业对自动化技术提出的新要求。自动化技术不但要满足生产的实时控制和操作,而且要能够提供与生产相关的决策信息(过程信息、设备信息和安全生产信息以及信息的加工整理),用户希望能对各个自动化孤岛进行信息的整合去创建整个企业生产管理更大的信息可视度,实现整个工厂协同生产的目标。自动化市场的发展变化要求自动化供应商具有如下能力:能适应新时期工厂综合生产管理的能力需求-CPM (Collaborative production management);具有综合自动化的服务能力-CPAS (Collaborative ProcessAutomation System)。具体体现在:
• 从自动化产品销售向服务和解决方案销售转变,从自动化供应商向自动化服务商转变;
• 更健全的产品链和产品链产业化集成有效应用(能源开采、能源转化和生产、能源储备和运输、能源利用和管理),满足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 一体化的自动化技术解决方案(产品+集成工程+服务+有效的生产问题解决方案);
• 适应工厂生产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向辅助商业决策支持转变的策略(打通DCS+MES+ERP的信息通道)。从整个自动化发展方向看,基于服务和协同操作理念的新型自动化时代正在到来。即从DCS供应商向协同自动化服务商转变。
韩晨:从技术层面来看:控制技术方面,DCS除了保持传统的经典回路控制技术之外,已开始引入现代控制技术,如智能回路调节,数学建模,专家回路优化调节等技术开始在DCS系统中出现。另外,积累典型行业典型控制策略经验的程序库开发也成了DCS控制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DCS将会变得越来越专业化。在开关量逻辑处理上DCS也得到了增强,加上本身一体化数据库、简便的关联性组态方式、强大的管理功能等为最终用户所认可,开始向PLC优势领域拓展,比如矿山、水泥、水处理等。
在系统管理方面,DCS将集成更多的最新的IT 技术,使人机界面更加友好、设备互联更加简便、数据管理功能更加强大,如报警高级管理、资产优化、生产执行管理等功能也开始集成进DCS系统中,DCS逐渐向综合生产管理平台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技术创新是DCS市场发展的核心,但是怎样的创新才是市场及客户能够接受的,这需要更深一步的探讨。从当前的市场来看,中国当前的人口红利效应正在减退,如何能在降低工程复杂性、提高人员效率上有所突破将是各个厂商下功夫的地方。
从市场层面来看,各知名DCS厂商除了确保其在传统行业的优势外,将力求在一些新行业实现DCS的突破, 以增加市场发展空间;
同时加强存量市场的开发,在已有的市场份额中开拓生命周期服务业,寻找业务和利润的新增长点。一些传统的知名自动化厂商也开始进入DCS领域,加上本土DCS厂商的迅速崛起,将使得DCS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外厂商占据高端市场的优势遭到挑战,但同时国际厂商携技术优势对从中低端市场成长起来的用户的冲击也同样存在。
《自动化博览》:您认为未来DCS市场将有哪些新的增长点?针对这些增长点,贵公司有哪些战略性规划?
师平:未来DCS市场的增长点还是“增值服务”,和利时已经在为未来DCS市场的发展进行规划,和利时公司提出“品质,创新,持续服务”的理念,品质就是用户在减少生命周期内总成本的同时能够从和利时提供的“服务”中获得同等级别项目更多的经济效益,创新就是用户以最少的投资从和利时获得新技术服务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厂设备的生产能力,持续服务就是采用持续和发展的设计思想,来实现用户投资保护和投资最大利用。和利时公司从产品销售、工程实施、开车服务、运行维护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扩展服务内容和提供产品化的服务工具,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已经成为和利时公司未来的主要工作方向。
韩晨:
行业面的拓展:除石油、化工、电力等传统DCS行业之外,向其他一些行业的拓宽,如矿山、制药、水泥、金属等。存量市场的拓展:以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理念来提升自身服务能力,为客户在生产维护阶段提供更多的服务方案,例如升级、改造、扩充、数据保护、安全评估、回路优化等服务。从DCS市场当前的竞争格局来看,行业的细化、个性化服务将愈发重要。艾默生针对这些未来潜在的行业,在几年前已经着力研发,并不断推出新产品以丰富产品线及服务,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
杜学军:针对市场的变化和出现的新的增长点,Honeywell公司作了有针对性的战略部署以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 将全生命周期服务(Lifecycle Services and Solutions )作为战略性增长部门
Honeywell一直将全生命周期服务作为公司的发展战略,设置了专门的服务销售团队和工程实施团队,服务内容从备件服务、紧急服务支持、7×24小时热线、培训、升级改造、先进控制服务,到目前愈来愈多年度检维修服务、多年维修保障服务,以及针对国内用户客户化定制服务,以及全厂一体化全面服务支持服务等不一而足。值得一提的是由美国总部专门为中国用户量身定做控制系统性能检测(CPM),受到了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
• 进一步加强本地化战略
不仅在人员方面,还要在产品研发、生产、集成、供应链、采购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本地化战略,以响应新兴市场对低成本小系统的需求。
• 重点推动无线技术应用
无线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将改变控制器的结构和传统的接线方式,相比现场总线模式,无线技术是真正意义上可以节省接线投资,减少维护成本的创新技术。
作为无线仪表技术的先行者,Honeywell的OneWireless无线仪表目前在中国的各个行业(如中石化武汉乙烯、上海申能电力、中石油西固油库储运系统等)都有了很多成功的应用实例。
摘自《自动化博览》2011年第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