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品牌PLC的未来指日可待

专家:徐昌荣 领域:PLC&PAC 行业:电力 日期:09-07-24 14:44 点击数:4588

    上一次见到徐昌荣博士,他还是杭州和利时自动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PLC事业部总经理。而今,再次与这位年轻的学者型企业家相视而坐,递过来的名片上已是“北京和利时自动化驱动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头衔。
 

    问他,作为一家提供自动化与驱动产品的民族品牌的“掌门人”,压力大吗?他点点头:“也会经常压力大到睡不着觉的。但一旦在技术和业务上取得了突破,就会有强烈的成就感。”
 

    这一年来,徐昌荣的成就感应该是会经常汹涌而出的。虽然在这一年里,北京和利时自动化驱动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利时驱动公司”)经历了更名、迁址一系列的历史性事件,但PLC产品的市场推广工作却一刻也未松懈。可靠的产品质量、合理的价格与及时有效的服务,使得和利时的大中小型PLC产品在业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且获得了“科技部重点产品”称号。
 

    尽管金融危机迅雷不及掩耳地袭来,2008年,和利时驱动公司仍然实现了70%的增长,打响了市场的“头一炮”。而在谦逊的徐昌荣看来,获得高增长的一部分原因还是在于他们的“盘子小”,受市场不利局面的影响有限。他说他一直在向国际大品牌学习,因为在这个领域,国内品牌毕竟“是后来者,品牌影响力不够,积累的行业经验也有所欠缺”,而他也清晰地看到了国内品牌的优势所在——“价格合理、服务响应迅速、灵活性强”。所以在这个国内品牌只能在“夹缝里生存”的时代,徐昌荣却感受到了其从“石缝中蓬勃而出”的顽强生命力:“我觉得在FA这一领域,国内外品牌早晚是要平分秋色的。国外品牌会加快本地化,国内品牌也会走出去。大家各自都会寻求到自己的位置。”
 

    所以徐昌荣一直是自信的,就像他1997年刚进入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便相信国内品牌的DCS早晚会在市场上打拼出一片天地一样。现在他看到了——因为国内品牌DCS的崛起,并不断向高端市场挺进,国际品牌的DCS告别了价格虚高的时代,且使得高端应用领域被国际品牌DCS垄断的局面不复存在。他也同样期待看到国内品牌在FA领域崛起的那一天:“希望在我退休之前能够做成这件事吧,和利时在FA领域能成为国内外市场的主流品牌,国际市场挺进10强,国内占据三甲。这便是我给自己制定的目标。”
 

    说这句话时,徐昌荣的语气是激动的,正如他一直以来对待事业的那份热忱。有时成就一番事业需要的正是这份不变的热忱。所以我相信,他的目标一定能够成真。
 
    记者:在过去的一年中,和利时驱动公司经历了迁址、更名等一系列重大动作,完成了和利时从PA领域向FA领域的成功拓展。目前,和利时驱动公司涉足的业务领域有哪些?
 

    徐昌荣:和利时选择成立驱动公司其实是对和利时原有业务的一个延续。我们在PA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希望能在FA领域有所突破。大概在4、5年前,王常力总裁便有这个想法,从2007年6月开始筹划,2008年6月公司正式成立。目前,和利时驱动公司的业务范围共涉及三部分:一是控制类产品,如大中小型PLC产品。二是驱动类产品,因为驱动类产品与控制类产品是配套的,所以我们计划在完善控制类产品系列之后,陆续推出伺服、电机、变频器等产品。三是针对行业推出基于自动化和驱动技术的专业应用产品。目前主要有两款产品,一是中药调剂设备,主要功能是自动取药,是自动化产品在医药行业的应用;二是风电控制系统,控制器我们已经研制完成,驱动部分则正在开发,预计很快就会推向市场。
 
    记者:金融危机对工业自动化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特别是FA领域的企业,从市场反馈来看受到的冲击更大。那么,和利时驱动公司是否也受到了金融风暴的冲击?2009年一季度,取得的市场成绩如何?
 

    徐昌荣:我们也受到了金融风暴的一些冲击,但因为和利时涉足的业务范围较广,一些优势行业,如电力、轨道交通等受经济不利形势的影响不大,且在国家投资的拉动下,市场机会更多了,因此,和利时的整体业务增长受金融危机影响有限。2009年一季度,和利时驱动公司实现了70%的增长率。当然,获得这一高增长的原因之一也是由于我们的“盘子小”,事业才刚刚起步。接下来,我们也会针对一些国家重点拉动的新兴行业加大推广力度。
 
    记者:相对比PA领域,FA领域的竞争态势要激烈得多,且国际品牌占据着大部分的市场份额。那么和利时驱动公司将如何开拓这一市场?对于自身在市场竞争格局中的位置如何认识?
 

    徐昌荣:其实PA领域的竞争也很激烈。我觉得无论竞争的环境如何,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在FA领域,国内品牌与国外品牌相比确实存在很大差距,如品牌影响力不够,在行业内积累的经验少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内品牌的优势——产品价格合理,服务响应速度快,为用户量身定做方案的灵活性强。我认为,最终国内外的品牌都会在市场中找到他们各自的位置,国外品牌会加速本地化,国内品牌也会走出去。
 

    和利时品牌的定位还是“中高端”,我们希望为中高端客户提供具有可靠质量以及合理价格的产品。
 
    记者:请介绍一下和利时驱动公司的产品策略是怎样的?
 

    徐昌荣:目前我们已经研制出了大型和小型PLC产品,并在不断地完善这一产品系列。如在去年我们推出了具有运动控制功能的PLC,为机械行业的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我们还计划在控制类产品得到用户的认可之后,开发更多类型的产品,如伺服、电机、人机界面等。同时,我们还要为包装、印刷等行业的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给予用户专家式的建议,与用户一同进行产品开发。在公司的机构设置方面,我们已经开始为“深耕行业”做准备,如在公司内部设置行业推广经理及行业技术经理等职位,与以产品为主线的销售与技术岗位形成互补,齐头并进。
 
    记者:据了解,从成立伊始,和利时驱动公司就开展了多样化的市场推广活动。其中,走进高校开展产品推介活动也是众多活动之一。采取这种形式的出发点是什么?取得的效果怎样?
 

    徐昌荣:“走进高校”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市场推广形式。之前,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师生熟悉的工业自动化产品大都是国际大品牌的,而我们希望能让高校的师生认识和利时这一品牌,认识了才有可能应用。除了走进高校开展产品推介活动,我们也在积极与高校、职业院校建设联名实验室,并为其提供实验设备,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可和利时。
 
    记者:请谈一谈您对工业自动化民族品牌成长的一些看法。
 

    徐昌荣:中国民族品牌PLC的成长之路走得并不顺利。我见到过许多国产PLC从创立到消亡的过程。我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此前国内的PLC技术没有现在这么开放,而许多企业的大中型PLC没有工程应用经验,而更多的则是由于企业在资金、信心等方面的限制,等不到“成功”的那一天。我想和利时今天之所以能下定决心做这件事情,并决心把它做成,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总公司雄厚的资金力量的支持,另外也是因为我们在工业自动化这一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能够“耐住寂寞、抵住诱惑”,坚持不懈。相信我们能够成功。
 

    而对于工业自动化民族品牌,我认为应该做好几件事:一是要有崛起的信心。虽然我们在夹缝中生存,但我们拥有自身的竞争优势,完全可以与国际品牌在一个舞台上同场竞技。二是要向国外企业学习。国外企业进入这一领域较早,积累的经验比我们丰富,确实有许多先进的理念值得我们去学习。三是一定要掌握核心技术。无论在哪一个领域,不掌握核心技术就永远不能在市场上握有主动权。最后则是要发展一批合作伙伴,如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系统集成商,与之一道,开拓市场。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