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销售“坐滑梯”
5日,记者来到了杭州长城机电市场,这里是浙江发电机销售的主要集散地之一。在一块“优惠销售”发电机的广告牌后面,记者找到了正在打盹的张经理。他说,刚从仓库回来,清点了一下半仓多的发电机存货,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快清仓销售。
张经理告诉,现在是五折促销,还是乏人问津。“2003年夏天,因为频频停电,市场里的中小型发电机销售极其火爆。”张经理回忆道,“因为行情看好,原来卖其他机电产品的经营户们纷纷卖起了发电机,高峰时期,整个市场卖发电机的就有数十家。2004年7月以后,销售却日渐疲软,8月份我卖了9台小功率的发电机,9月份却只卖了4台。现在可是1台也卖不动了。商户们纷纷削价出货。”
张经理叹息道,“要知道,2003年发电机市场都是加价10%以上销售的,客户凭广告图纸排队订货,有的交货期达3个多月,根本没有库存的概念,1个月里可卖以前5年以上的货。”
小经销商艰难度日,大销售商的日子也不太好过,浙江发电机销售巨头“元通机电”也深感寒意。一位拒绝透露姓名的销售人员说,发电机销售风向已变,形势如“乌云压城”。至于具体的销售数字,这位先生相当谨慎,他说,“目前的确不能与俏销时相提并论了,只能用明显下降来表示。”
他还透露,现在吸引客户的手段好像只有降价这一招了。大功率的发电机降价20%以上,像一台500千瓦的进口发电机组,原价80万元左右,现在只卖60多万元。一些小功率的组装机,降幅更达30-40%。只要有人还价,更低的价格也会卖。但去年12月份的销售额还不及去年8月份销售额的五分之一。随着电荒向内地省份扩散,许多经销商纷纷撤离浙江,向内地转移。
厂家纷纷无奈转向 发电机销售从旺销走入低谷,厂家如何面对?
记者试图与杭州一家发电机厂家联系,这家企业曾在当地媒体上做过很多广告。然而,包括查号台问到的三四个电话,连续几天都无人接听。据机电市场知情人士称,“由于该厂规模不大,前年订单暴增之后,扩大了生产规模。没想到行情在2004年就来了个大转折,原材料价格上涨惊人,竞争加剧,产品严重积压,加上一些应收货款短期内无法回笼,现在听说正准备转产。”
浙江中高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陈主任显得有点平静。中高动力是专业从事内燃发电机组的研发、制造的知名企业。陈主任说,扬长避短,专业专攻,是应对行业危机的策略。
陈主任表示,一方面,他们为客户科学配置,量身定做;另一方面,研究制造智能、全自动等高科技产品,如开发节能绿色柴油发电机组,可以改造传统的发电机组,大大拓展了市场空间。“中高动力”在这次行业寒流中,除价格稍微下调之外,销售基本未受影响。
面对市场瓶颈,义乌的一家老牌发电机公司20年前也曾经彷徨。
据义乌市政府的一位副市长介绍,1985年,这家企业刚成立时,就马上遭遇了全国性的行业危机,1989年,发电设备厂面临歇业转产。无奈之中,将开发的新产品投向国际市场。非洲市场对这种针对性开发的发电机需求非常大,该厂一举翻身。2003年7月到2004年8月,该厂共出口了13万台发电设备。
发电机终将隐退
作为电力供应紧张的产物,发电机注定要成为一个支配角色。仅仅是两年之后,抢手的“香饽饽”魅力不再?
市场饱和与观望以及远期用电趋势,都是造成寒流的原因。
在慈溪的大街上看到,无论是装修考究的商店,还是不讲排场的小饭馆,几乎都放了一台发电机。在三北市场附近的一家服装店里,服务员对记者说,“三天两头的停电,对生意的影响是致命的。早在2003年老板就花了4000多元买了发电机。附近有能力购置的,基本上都已经买好了。”
岑老板在慈溪观海卫镇经营着一家略有规模的电器企业,他说,“作为备用电源,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必需的。去年底,厂里结构调整,产能升级,本来再要购买一台大功率发电机的。到市场一看,发电机一天一个价,每天刷新低。另外据浙江省技术监督局在2004年的抽查报告说,小型发电机组合格率仅为7.2%。我对大型发电机组的质量信任也产生了动摇。”
“现在慈溪工业用电是停三开一,晚上恢复供电。发电机每发一度电的成本为1.3元左右,工业用电每度峰电为0.72元,每度谷电为0.36元。如果把一批员工作息时间错开,就可以用上峰谷电。错时工作虽然对产值有一定的影响,但时下工业利润薄,金融政策又紧缩,相比之下,还是比几十万元买发电机要合算。”
“据说不久后,浙江用电情况趋好,一旦大电网供应充足了,发电机恐怕统统会被闲置废弃,放着都怕费地方。”岑老板笑称。记者从浙江发改委了解到,2006年夏天将有数个大型火电厂的机组提前投产,届时能缓解浙江的用电紧张情况。到2007年底,加上省外购电,浙江基本做到不拉电。届时,发电机将正式隐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