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机器人人丁兴旺
在工业机器人飞速发展的同时,在非制造业领域对机器人技术应用的研究和开发也非常活跃,这被称为特种机器人技术。据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非制造业自动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机器人以及其他智能机器将在空间和海洋探索、农业及食品加工、采掘、建筑、医疗、服务、交通运输、军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特种机器人通常是在非结构化环境下工作,即其工作的环境可能在作业过程中发生变化,而不像工业机器人那样可以事先布置好生产环境。与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相比,特种机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更加复杂,控制更加困难,因此它对智能化程度要求更高。
在研究和开发特种机器人的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机器人技术是感知、决策、行动和交互四大技术的结合。随着人们对机器人技术智能化本质认识的加深,机器人技术开始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渗透。结合这些领域的应用特点,人们发展了各种特种机器人和智能机器,如仿人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微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军用机器人、空间机器人、农林机器人等。它们从外观上看已经远远脱离了最初工业机器人的形状,其智能和功能也大大超出了工业机器人的范围,更加符合应用领域的特殊要求。传统的机器人是对人类体力的扩展,一般需要人来操作;而特种机器人和智能机器则是通过感知,由计算机推理进行响应和动作,是对人类智能的延伸。
在特种机器人当中,服务机器人因为其接近人类生活而迅速崛起。从医疗机器人到水下机器人,从清洁机器人到吸尘机器人,从自主移动机器人到机器人伴侣,从演奏机器人到各种机器宠物,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已经走出了实验室,真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机器人内涵不断丰富
机器人诞生已有40余年,但对于到底什么是机器人,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究其原因主要是涉及到“人”的概念,致使一个科技概念成了一个哲学概念。2001年4月15日,中国专家在上海就机器人的定义问题与世界机器人之父恩格尔伯格先生进行了探讨。恩格尔伯格先生认为:机器人尚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机器人不一定长得像人,但能像人一样工作。
在美国不仅将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看做是机器人,还将无人机、水下潜器、月球车甚至巡航导弹等都看做是机器人。在我国,机器人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展。因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大多数产品都面临着更新换代,而机器人技术是提升工程机械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的重要手段,于是我国的蒋新松院士提出了机器人化机器的概念,即在传统机械中引入机器人技术,使其具有机器人的功能。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自主开发能力较弱,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联合科研单位开展了机器人化机器的研究。“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将“IC装备”、“微机电技术(MEMS)”、“盾构技术”等都纳入了我国机器人技术主题的工作重点。
机器人技术的内涵正在不断丰富,它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各国政府都希望抢占机器人这一经济技术制高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都实施了自己的机器人研究发展计划,如日本的极限作业机器人计划、微机器人计划、仿人机器人计划,美国的自主地面机器人计划、未来作战系统计划等。此外,新加坡、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都有相应的计划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