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似乎成为了2014年中国社会的高频词汇。
什么是中国梦? 怎样实现中国梦?关于这些内容,已经有无数专家学者进行过论证。记者在此就不赘言。
今天记者想要谈的是关于自动化产业的中国梦。
其实,在每个自动化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关于自动化产业的中国梦。
改革开放30年,自动化产业高速发展是在近20年的时间里。
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20年前的中国自动化市场。外资品牌垄断性地牢牢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国内尚未有竞争力的同类产品,大多数自动化公司作为国外公司的代理,从事着低附加值的劳动。自动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装置的大脑和神经中枢,虽然其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很小,却能撬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美国,自动化产业占GDP的4%,但它影响和带动了66%的总产值。"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恰当的解释是"以信息化促进自动化,以自动化带动工业化"。如果一个企业没有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其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将无法保证,通过信息化实现产品升级、高效管理也将成为空谈,企业将无法参与现代市场竞争。因此,没有强大的民族自动化产业,就不可能有发达的民族工业,同时民族工业的战略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怀揣着梦想的年轻自动化人开始白手起家,摸爬滚打,无数个民族自动化企业在这个时期如雨后春笋般浮出水面,却又在枪林弹雨中葬身商海。要打开一个由国外产品垄断的市场,对于这些新生的企业来说,是多么的困难,可想而知。其间的惨烈程度也许只能真的曾经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才能体会。和利时集团创始人王常力博士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那时,我真的怀疑能走多远,因为我们几乎是白手起家,却要和世界最先进的百年企业竞争;我们第一年订单才两百万元,却要同销售额几亿元的大公司比拼。坦白地说,很多人是怀有疑虑的,认为目标太遥远。”
是的,这就是那个时代创业的中国自动化人心里的真实写照。确切的说,那个时候的他们,只有唯一的一次机会,因为他们输不起。而正是这样的“毫无退路”,使以和利时、中控为代表的民族自动化企业最终在中国自动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而那个时候自动化产业的中国梦,也终于伴随着打破国外企业盘踞多年的垄断地位以及自主化能力的提升得到了初步的实现。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自动化市场在风雨20余年中也早已不同于以往。随之发生变化的还有自动化产业的中国梦——从狭隘的“民族”情结,逐渐发展成合作共赢的“世界大同”。
记者在采访和利时集团现任CEO邵柏庆先生时,他表示:“过去,我们打破了国外品牌的垄断地位,今天,我们更要通过国际化的发展,赢得国际市场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有很多国际自动化企业的身上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自动化行业没有一家企业能够提供所有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我们应该联合起来,相互学习,提高整个中国自动化装备水平,提高国际化竞争能力。”
无独有偶,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工业自动化集团总经理王海滨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提出:“工业活动实际上并没有国界,也许目前来看德国工业水平的确领先于中国,这就更需要团结力量,与国内的同行一起迎头赶上。”
由此可见,新时代的自动化产业,迎来了不一样的中国梦,今天的中国梦再不是过去狭隘的民族情结,再不是“有你没我”的“决战厮杀”,今天的梦,多了更多的合作与共赢、取长与补短,然而,不管梦想如何变化,归根结底最为重要的是需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提升制造业装备的核心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制造业的强国梦。
1.我有以下需求: | |
|
|
2.详细的需求: | |
* | |
姓名: | * |
单位: | |
电话: | * |
邮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