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增长靠什么?估计在所有的答案中,新能源产业获得的呼声最高。是的,随着全球性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突出,积极推进能源革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新能源推广应用,已成为各国各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应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选择。其中,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成为新能源振兴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我国正在制定的 新能源发展规划,将把新能源放在战略地位,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大力加强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按照规划,到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可以预见的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将成为新一轮科技竞争和产业竞争的重要战场。而随着核电技术安全系数的提高以及我国自主研发力量的成熟和完善,核电会逐渐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柱。
近日,笔者从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网获悉:随着阳江核电站5、6号机组数字化仪控系统自主化意向书的签订,我国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将在阳江核电站实现100%国产化。承担此项建设任务的中广核集团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目前正以阳江5、6号机组为依托,进行科技攻关,计划在2010年前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级系统样机。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
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但我们似乎还不能高兴得太早!
国务院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今年6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中说:2008年4季度以来,核电建设非常引人关注,能源局也在调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整个规划不仅仅是“量”的问题,实际上 规划还强调“质”的问题。通过这次规划的调整,应该说要使我们到2020年能够真正做到在核电领域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制造、自主运营,早核电发展的这一、二十年中算是第一阶段的话,我们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还离不开“洋拐杖”。随着核电发展规划的实施,到2020年我们肯定可以做到核电进入自主发展的阶段。
你看,中国核电的发展从引进、消化、自行研发设计到全部自主发展还有至少10年的预期,10年的时间,我们能走好吗?核电发展还存在哪些重要或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日控制网记者专程采访了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利核)总工程师朱毅明先生。他认为中国核电的发展有几大问题令人忧心:
我国核电产业经历大起大落的过程,这对整个行业的形成和成长都存在不利的影响。目前核电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持续发展能力。现在一个不好的趋势是在项目进度的压力下重工程,轻基础研究和自主产品研发,一些国内单位热衷于引进,对于引进的技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设计和制造大多停留在拷贝复制的水平,消化和吸收都没有做到位,其结果就是引进-落后-再引进。另一个问题是有限的资源与快速发展的矛盾,其中人力资源问题更为严重。由于核电项目周期长,一般从筹建到商运至少6-8年时间,以DCS为例,从签订合同到调试完成至少3年,由于以前的核电项目较少,有完整项目经验的工程师数量有限,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级工程技术和项目管理人员缺乏是国内核电行业的普遍性问题。
朱总提出的问题再度引起笔者的沉思。一个行业要获得健康持续发展,就是看它的持续发展能力。决定持续发展能力的是该行业的基础研究。当一个行业的基础研究和自主研发水平发展到相当高度的时候,重视工程项目的快速安全的推进是没有多大问题的,而在基础研究也研发能力薄弱的情况下一味重视工程项目的争夺和推进就是本末倒置、掂量不出轻重的问题了。没有学会走就想跑,不摔跟头才怪呢!所以,广利核公司一直秉承耐住寂寞、抵住诱惑、稳重求进的发展思路,以实现核电设备的国有化为己任,默默拼搏,刻苦公关,才能成为核电设备国产化道路上的先行者和领头人。中国向来不缺先知先觉者,缺乏的是身体力行者;不缺哗众取宠者,缺乏默默苦干者。然而从长远看,上帝是最公平的,所谓天道酬勤,最终持续受益的仍是勤奋苦干的默默耕耘者和她背后的国家。
一个在某些行业落后的国家,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是可以理解的,关键看引进后希望做什么。引进后不能消化吸收,使设备变成一堆废铜烂铁,落后仍是落后,走不出引进-落后-再引进的老路子。中国经不起这样的引进了,应该走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发展的路径。道理似乎谁都明白,做起来并把它做好的总是少数。关键是急功近利在左右人们的思维方式,各种诱惑让个人和企业都耐不住寂寞,全民都想大干快上,能让谁停下匆匆的脚步?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把刀磨快了,柴才能砍得快;只有消化透了,才能制造出属于自己的产品,才能取得合理而较高的利润。
还是回到核电关键技术设备吧。朱毅明先生告诉控制网记者:我国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在非安全级DCS和一些专用仪控系统方面已经可以替代进口产品。北京广利核公司在中广核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承担向红沿河和宁德提供全套的DCS系统非安全部分的任务,这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核电数字化控制系统首次在百万千瓦核电站大范围使用。中核集团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也各自成立了专业化的仪控公司,在不同程度上承担仪控设备自主化的任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级数字化仪控系统的研发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争取尽快上线。
这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自主研发之路,这些默默无闻的科技公关者,环抱着一种宗教般的执著,探索并实践着属于民族核电业的光荣和梦想,他们有骨气,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东西,同时他们也在铸造中国核电的脊梁。
无论正在制定的新能源振兴规划还是新的核电发展规划,我们都应该冷静慎重地对待,不能跟风,也不能“热炒”。正如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高级技术顾问马一教授所说 ,面对如此宏伟的核电规划和巨大的核电市场,我们必须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对任何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当前应首先确保将已投入运行的核电机组安全可靠地运行好,同时,还要增大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特别要在我们的弱项和短缺的项目上下功夫。
对于新能源的崛起,相信,无论是本着对国家民族的责任还是媒体自身的良知,控制网都会密切关注它发展的每一步,同时也会把把自己的兴奋点和独立思考传播出去,以引起业内人士的注意和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