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似乎都是把“走出国门”作为终极目标的。评价一家企业做的如何?人们习惯性地会问:是跨国企业吗?从某种角度来想,华为、联想等企业之所以在国内的地位十分稳固,大多也是因为其将业务较早地扩展到了海外市场。而阿里巴巴去年在美国的成功上市,更是又一次刺激了中国企业家的心,并坚定了“走出去”的信念。
如今,“一带一路”概念的提出,对国际间的基础建设,经济贸易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国际化等领域,都将迎来共创共享的新时代,也势必会加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会。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近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时,屡屡推销中国高铁。如今,在世界各大洲,中国高铁都在努力积极参与,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至少与20个多家进行了高铁合作或者洽谈。
与高铁一样紧锣密鼓布局“走出去”战略的的还有核电。就在记者成稿的前一天(2015年6月16日),中核集团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建,面向全球组织召开“华龙一号”技术推介会,推介中国先进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技术,以及中国装备制造能力和融资优势,并向全球提供核电一体化方案,推进核电“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开启中国核电“一带一路”互利共赢布局。
同一天,国家总理李克强到访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并提出殷切期望,其中一条就是:要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主动对接相关国家需求,通过对外工程承包和投资等,带动中国装备协作配套“走出去”,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促进中国制造升级。
由此可见,国家在积极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同时,正在抓紧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
虽然,“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绝佳的“走出去”的机遇,但是“走出去”又谈何容易。既要有技术的积累,也要有品牌的沉淀,更重要的是还要懂得资本运作的原理和规律。作为国内自动化领域较早开始国际化拓展的厂商之一——和利时,继2008年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开启了一系列国际化运作。先后成功收购新加坡Concord公司和Bond公司,并中标新加坡地铁汤申线综合监控系统等。和利时集团董事长贺剑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动化无国界,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归根结底还是要想办法提升自身的能力。一方面深入行业,瞄准前沿技术,同时还需要做好与国际市场的对接。不仅要做到产品的对接,同时也要做到管理的对接,尤其是要吸引国际化的人才。如果只是简单地把中国员工外派到海外公司,那只能算是在海外建立了一个中国人的公司,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公司。”
马云在阿里巴巴成功上市后对于“全球化”有过这样的表达:“全球化不等于简单的在国外建一个工厂。全球化的核心思想是以全球化的价值体系,去改变和帮助别人。这才是全球化。”
由此可见,“走出去”并不仅仅是跨出国门,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融入到国外的市场与价值体系。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硬件建设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还是理念的转变。国内的企业可以通过购进先进的设备、完善的生产线来快速缩短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但是,如果不能将国际化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管理运营商,恐怕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
“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动机。中国企业借势这股东风,能够多大程度地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拓展海外市场,或许将成为若干年后,评判“一带一路”战略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1.我有以下需求: | |
|
|
2.详细的需求: | |
* | |
姓名: | * |
单位: | |
电话: | * |
邮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