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已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被制造业提及最多的话题。其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由此可见,将中国推向智能制造并非易事,更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三大阶段,需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众所周知,《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推进两化融合、加强质量与效率、倡导绿色制造、提升国际竞争力等,都是需要足够的时间和有效的方法才能做到。在创新驱动未来的时代,自动化技术是制造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
然而,自动化技术并不是制造业的终极目标,实现智能制造,自动化仅是这场战役中的先遣部队,我们的制造业和“智能”还相差甚远。
智能制造面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实时获取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的数据,并进行实时优化为基础,以赛博物理系统(CPS)为核心,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为标志,以实现定制化、分散化、服务化生产方式为主要特征。智能制造系统涵盖了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执行、售后服务等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所有价值链环节。
自2014年起,“新常态”一词渐渐进入人们视线,人们将过去并不司空见惯的、甚至无法想象的各种问题与现象都归为了新常态,例如经济的新常态和天气的新常态等等。由于产能过剩等问题,制造业的发展在“新常态”阶段下更为小心翼翼。有人认为,经济不景气还要提高产能的自动化设备做什么。事实上,这样的想法只是将自动化技术片面化了。自动化不仅可以提高产能,更可以节约能效,降低成本,优化生产方式,这种精益生产正是在“新常态”下保证工厂走向智能必不可少的。
精益生产是智能工厂的基础,智能工厂是智能制造的载体。建设智能工厂必备的是智能化的设备,其中需要大量的自动化技术,包括:自我管理、数字化与移动、即插即用、节能增效、虚拟与仿真、互联与交互、模块化与灵活性,以及安全保护。具备这些技术后,工厂中可以轻松实现远程维护、柔性生产和可视化运营。这无疑离智能制造更近了一步。
曾经,智能制造像是天方夜谭,我们只能在工业水平领先的国家中看到什么是智能制造。如今,智能制造已经提上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规划当中,无论当下某些行业的制造水平停留在1.0、2.0还是3.0,我们都要向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厂迈进。一步走不过去就走两步,两步走不到就走三步,分阶段分步骤地完成《中国制造2025》规划本就是我们未来十年制造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是:喊着智能制造的口号并不代表可以实现智能制造,实现智能制造不可一蹴而就,自动化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是实现智能化的关键,制造企业应考量自我实际水平,逐步推进智能制造。
1.我有以下需求: | |
|
|
2.详细的需求: | |
* | |
姓名: | * |
单位: | |
电话: | * |
邮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