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科学家们致敬

厂商:控制网
作者:顾硕
  点击数:2310  发布时间:2015-10-14 15:16
今天,我们迎来了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85岁的屠呦呦也在思考:如何能够建立新的机制,让更多的年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实力和能力。我们看到,尽管她是一位“三无”科学家,但她却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科研贡献激励着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传承科学精神,多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贡献。
关键词:科学家 ,屠呦呦 ,自动化

当笔者打开文档,准备记录下这篇文字的时候,屠呦呦博士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已不是新闻,随之而来的天价旧居、拍卖书信、注册商标事件等遍布网络。这种借机炒作和牟取暴利的行为无疑是在亵渎科学给予人类的神圣力量。

 奖项背后我们不得不提的是获得诺奖的女神——中国科学家屠呦呦。

 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今年已有85岁高龄,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的她,事实上,她与青蒿素早就结下了渊源,1978年她凭借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当然,那时无论是全世界还是全中国,并没有人很多关注屠呦呦的贡献,更没有人关注她此后为之奋斗了37年的科研课题。

 也许对于见惯中医、中草药的中国人而言,青蒿并不能引起我们的重视。然而,几年前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曾评价说,青蒿素类药物的问世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战斗提供了“有效武器”。青蒿素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甚至可制成栓剂,使用简单便捷。但为了防范疟原虫产生抗药性,目前普遍采用青蒿素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复方疗法。

 从1969年文革期间就开始做疟疾防治研究,屠呦呦的科研之路走得并不平坦。自诺奖花落中国之后,网上的热搜中也出现了一项“三无”科学家。屠呦呦是一位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据了解,像屠呦呦这样做出了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却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等。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如今,提到学术、科研,人们开始质疑成果的真实性,质疑论文原创性,质疑科研经费的用途。一些坐在权利、金钱、学术宝座上的伪科学家们,靠着攀关系、擅公关、造假的伎俩,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最大利益者,这难道不是中国老一代科学家们的悲哀吗?

今天,我们迎来了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85岁的屠呦呦也在思考:如何能够建立新的机制,让更多的年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实力和能力。我们看到,尽管她是一位“三无”科学家,但她却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科研贡献激励着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传承科学精神,多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贡献。今年为纪念反法西斯抗战胜利,我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重视老兵问题。看到一位位值得尊敬的年迈老人,笔者也不禁想起了老科学家们。由于深知国家培养一位科研人员的不易,很多年过花甲的学者仍然坚守在一线岗位上。笔记有幸接触过的自动化业内专家对于学术知识、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等方面,都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忱,他们不仅验证了活到老学到了的古语,更诠释了对中国科技工作的兢兢业业。有这样一群先锋作为工作中的榜样,我们荣幸之至,我们要向老科学家们致敬!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