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KA 站在“奇点”上迎接挑战

厂商:库卡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
作者:顾硕
  点击数:40215  发布时间:2015-11-30 11:55
20世纪50年代,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的艾伦?麦席森?图灵提出著名的“图灵测试”,指出如果第三者无法辨别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反应的差别,则可以论断该机器具备人工智能。自此,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的话题不断出现。
关键词:工业4.0 ,库卡 ,机器人

1.JPG

库卡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孔兵

20世纪50年代,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的艾伦?麦席森?图灵提出著名的“图灵测试”,指出如果第三者无法辨别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反应的差别,则可以论断该机器具备人工智能。自此,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的话题不断出现。

而后,人工智能衍生出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机器人。

深耕垂直行业 拓展新领域

库卡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孔兵在机器人行业拥有超过十五年的丰富企业管理和业务拓展经验,作为负责KUKA机器人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在华所有业务的他,对机器人产业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

KUKA集团是业内众所周知的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库卡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是德国KUKA公司设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0年。公司至今已在全球安装了15万台工业机器人。KUKA可以提供负载量从3千克至1300千克的标准工业6轴机器人以及一些特殊应用机器人,机械臂工作半径从635毫米到3900毫米。进入中国市场以来,KUKA机器人也不断以其革新的机器人技术推动着中国汽车制造业的自动化发展。

据了解,KUKA机器人广泛应用在仪器仪表、汽车、航天、消费产品、物流、食品、制药、医学、铸造、医学等工业,主要应用于材料处理、机床装料、装配、包装、堆垛、焊接、表面修整等工艺环节。

孔兵告诉记者,KUKA在这些应用领域(一般工业)的发展正呈现出增长势头,而公司客户的主要分布还是在汽车工业领域。

一直以来,汽车行业都是KUKA的强项,这和企业的历史不无关系。孔兵介绍道:“1956 年,KUKA实现焊接设备机械化,向大众汽车提供了第一条多点自动焊接生产线。鉴于汽车工业对高性能可靠机器人的需求,KUKA历经17年的不断探索与革新,于1973年开发出了第一台自己的工业机器人。这一背景造就了KUKA在汽车制造行业的强势地位,借助其 30 余年在汽车工业中积累的技能经验,KUKA也为其他领域研发创新自动化解决方案,例如医疗设备、太阳能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等。”

曾在汽车制造厂担任过工程师的孔兵谈起汽车行业便滔滔不绝。“提起焊接,多数人脑海中浮现出的仍是四溅的火花和全副武装的焊接工人。数十年前,艰苦的人工焊接作业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打下基础,但在现代工业生产线上,手持焊枪作业的画面已定格为时代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以工业机器人为支撑的自动化焊接作业系统。”提到这些,孔兵的话语中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兴奋。

对于机器人全面“ 入侵” 焊接领域,身处其中的智能焊接系统供应商有着最深切的感受。孔兵讲述了昆山华恒焊接设备公司的应用案例:“在过去二十年中,华恒抓住行业转型的契机,从‘焊一个圈’到‘焊接的艺术’,在这种提升背后,是智能化机器人带来的高效率和柔性化。为了向客户提供更灵活的自动焊接集成方案,华恒在八年前正式与KUKA合作。高效率的KUKA机器人不仅能精确、可靠地完成焊接作业,同时也让华恒这样的智能焊接集成系统供应商能专注于系统开发和工艺流程的优化,从而为其客户开发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当然,KUKA并没有忘记对其他垂直行业的深耕。记者了解到,近日KUKA携手上海威士机械有限公司,实现了机器人在国内缝纫行业自动化的首次应用,在世界上也属于率先进行尝试的几个集成应用之一。在该项目中KUKA机器人主要的工作是给两台缝纫专机(锁扣机与钉扣机)进行上下料操作,这个工艺流程包含40多个动作,逻辑复杂,集成了视觉系统、缝纫同步(KUKA RSI)技术、外部品牌编码器之间通信与计算等先进技术。孔兵也表示,未来KUKA还希望向更多行业和领域拓展。

顺应市场需求研发创新

如今, 中国已成为工业机器人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李克强总理年初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无疑是中国加速智能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但与此同时,中国当下所面临的是机器人的人均拥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并且国产自主品牌在竞争之下难以突围。在人们思考机器人产业在中国该如何发展时,KUKA似乎早已有了明确的方向。“品质始终是KUKA追求的最高目标,选择KUKA的产品就意味着产品可靠、更实用、使生产更富效率并更节约成本。在过快过热的工业机器人发展势头之下,KUKA把握的机遇就是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最前沿的技术和最卓越的产品及服务。”孔兵充满自信地说道。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KUKA产品的设计和研发都在位于德国奥格斯堡的KUKA机器人集团总部。KUKA于2014年3月11日在上海建立了新生产基地,生产面向亚洲地区的KUKA工业机器人产品。新工厂目前拥有20,000平方米厂房,350个工位。KUKA善于聆听客户意见,当然也希望贴近中国客户需求。目前,其正在积极筹备在中国建立研发团队。

在今年的上海工博会上,KUKA全球首发KR CYTEC nano系列产品,在中国市场重新定义 6~10 公斤低负载领域的机器人技术。孔兵认为,除了坚固、精准、灵活,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需要在更有限的空间中更加节能、灵敏、易操作。全新KR CYTEC nano系列就是顺应这些市场需求而诞生的机器人技术。

机器人帮助用户创造更大价值

尽管有《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支持,但基础薄弱的中国制造业要全面对接德国的“工业4.0”仍有差距。在孔兵看来,今天所谓的自动化还是硬自动化,欠缺柔性生产实力。而在此方面,机器人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极佳方案。

KUKA一直以来就紧跟“工业4.0”的大趋势,积极布局智能生产和智能工厂的建设。主要关注于智能生产系统及其流程和工艺,掌控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提高效率,并将客户要求的特性加入到生产计划中,尤其是短期的快速的要求。

2013年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未来,“机器人+互联网”的数字化生产方式将很大程度上改变制造业。正如孔兵所言,寻找“互联网+”与机器人在升级改造传统制造业过程中的“中国式”契合点,促使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过程走出一条比单纯“ 机器换人”更好的路径。

尽管机器换人的“ 号角” 已经吹响,但机器人在中国制造业中的普及仍存在挑战:一是站在机器人生产厂家的角度,怎样设计出更符合本地用户需求的产品是关键;二是如何使机器人的应用与周边设备无缝对接,更好地应用于各行各业。

KUKA长期致力于从客户的角度帮助他们解决问题。KUKA通过顾问形式由相应的部门与客户针对使用、维护等多方面进行咨询和深入探讨,清楚了解客户需求并做出相关应对,帮助他们达成能够实现其工艺的自动化要求。另外,KUKA每个月会有一次针对客户的定期培训。如有特殊需要,也会派工程师上门培训。客户购买KUKA的产品后,KUKA每年为客户定期保养和检查,发生故障时迅速为客户排除,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为更快响应客户需求,KUKA在中国市场设有多个销售及服务区域,每个区域都配备销售及售后服务人员,而他们都是来自于应用领域的专业人士。

奇点,在美国未来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的理论中指的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物体)的相互融合,确切来说,是指电脑智能与人脑智能兼容的那一神妙时刻。今天,工业机器人在中国乃至全球制造业中的发展正是站在了“ 奇点”上。面对这一切,KUKA已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势必要在此时助力客户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摘自《自动化博览》2015年11月刊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