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智能防控展现中国速度

  点击数:219  发布时间:2020-05-16 00:04
新冠疫情期间,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等人工智能产品,在抗疫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一个多月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带领清华大学和中国医师协会组成的国家远程医疗队驰援武汉,在部分医院部署应用了清华大学创新研发的系列新冠肺炎智能防控技术产品。
关键词:疫情智能防控系统 ,疫情防控 ,人工智能

新冠疫情期间,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等人工智能产品,在抗疫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一个多月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带领清华大学和中国医师协会组成的国家远程医疗队驰援武汉,在部分医院部署应用了清华大学创新研发的系列新冠肺炎智能防控技术产品。

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公众恐慌、交叉感染、诊断经验缺乏等问题是防控疫情亟须解决的难题。面对挑战,董家鸿牵头、清华大学科研院组织协调相关院系的专家,迅速集结组成医工结合攻关“战疫突击队”,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应用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30天内紧急研发出集智能诊断、远程多学科协同诊疗等8项智能技术产品为一体的“清华新冠肺炎智能防控系统”。

董家鸿向《中国科学报》介绍,研究团队主要针对新冠肺炎的院前防控和院内救治,进行了智能防控系统的建立。

针对院前防控,研究团队开发了新冠肺炎自测评估系统和社区新冠肺炎疫情智能监测防控。其中,自2月1日正式上线以来,已为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全球74个国家提供了累计2000余万人次的测评服务,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院内救治方面,研究团队研发了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诊系统和新冠肺炎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诊断系统的准确率超过95%,机器可在10秒钟内完成诊断、临床分型和肺部病变定量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为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及医疗负荷,研究团队特别研发了可穿戴体温及心电监测系统和隔离病房巡诊机器人。董家鸿表示,目前可穿戴监测系统和隔离病房巡诊机器人都已部署到一线医院进行临床测试。

团队还开发了新冠肺炎远程移动影像会诊平台,会诊病例影像信息可清晰传输至异地专家移动端。董家鸿表示,为进一步提高远程协同诊疗的效率,团队研发了新冠肺炎远程集成协同诊疗平台,通过创新的数据压缩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传输,能将隔离病房内各类医疗设备的检测数据及现场的音频视频数据实时顺畅传输到多个远程终端。“这样,后方多学科专家团队可以在移动终端上实现实时信息交互,指导现场医护人员进行临床决策和协同诊疗。”他说。

按照新冠肺炎防控管理要求,康复人群出院后要在隔离区隔离2周,回家再隔离2周,4周后才能够正常出行。对此,团队临时应急研发出针对隔离区康复人群的康复智能护航系统,实现了对庞大康复人群的统一管理、实时监测和随访观察,连续评估和及时掌握康复者全身健康状况和受损器官功能的恢复情况等。到目前为止,该系统已为湖北省475个隔离区的1.6万名康复患者提供了精准康复照护服务。

目前,新冠疫情呈现出全球大流行态势。董家鸿表示,已将自主创新研发的疫情智能防控系统和远程诊疗系统,全部无偿提供给国际社会应用。其中,新冠病毒感染自测评估系统通过互联网公开发布,已翻译成英语、日语、韩语、波斯语、意大利语、法语、葡萄牙语等多个外语版本,有25个国家2000多万民众下载使用。

此外,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诊断系统也已分享到韩国、美国和德国等国家。“在国际上,我们的响应速度和技术水平可以说是全面领先,展现出了技术优势。”董家鸿说。

来源:《中国科学报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