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国家高新区是这样的!

  点击数:137  发布时间:2020-09-19 18:24
到2025年,国家高新区要优化布局,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可控、国际领先的产品,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建成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和一批创新型特色园区。
关键词:2025年 ,国家高新区 ,全球价值链

到2025年,国家高新区要优化布局,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可控、国际领先的产品,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建成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和一批创新型特色园区。

到2035年,建成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是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出的阶段发展目标和勾勒出的发展路线图。

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30多年来,国家高新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开展政策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和好的经验,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

数据显示,2019年,169家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38.3万亿元,园区生产总值达到12.2万亿元,相当于全国生产总值的12.3%,比“十二五”末提高了0.6个百分点。

但是,“距离2025年的发展目标,国家高新区还有比较漫长的路要走。”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主任刘会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中,最大的短板在于能否突破重点行业‘卡脖子’技术。目前,我国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日益凸显,国家高新区在关键技术、前沿技术上原创成果还不足,形成的国际标准较少。”

他表示,国家高新区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关键领域内重点行业技术难题,推动我国核心技术领域高质量创新发展。

开放创新亟待加强

如何推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意见》提出,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大开放创新力度等方面推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虽然国家高新区在30多年来的开放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也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亟待加强。”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总经理王志辉告诉记者。

“对于国家高新区来说,开放合作分为两个层级,包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其中,对内开放是要在当地发展和区域之间协同发展方面承担不同的角色。”王志辉说,比如,国家高新区要打造更多集中连片、协同互补、联合发展的创新共同体和高能级平台,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当地要全力打造创新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成为引领带动当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国家高新区要积极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合作机制,承担起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节点作用。

而在对外开放方面,国家高新区要在新形势下探寻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的新路径。

“国家高新区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鼓励更多的创业者、投资者。”王志辉表示,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作用,加强先行先试,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审批备案事项,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程序,试点放宽更多领域的外资准入和投资比例限制,复制推广自贸区、自创区相关试点政策,以更大的改革魄力,培植对外合作新方向新热点。

“要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王志辉说,国家高新区要加强与日本、韩国、德国、新加坡、以色列等欧亚创新强国进行科技交流与合作,通过共建海外创新中心、海外创业基地和国际合作园区等方式,加强与国际创新产业高地联动发展,加快引进集聚国际高端创新资源。要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革,服务好园区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拓展新兴市场。

此外,国家高新区还要主动参与国际抗疫合作,深入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现阶段,国家高新区要进一步主动参与国际抗疫合作,重点支持相关企业与国际组织机构开展以疫苗临床研究等为重点的科技合作,在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应对中做出高新贡献、展现高新担当。”王志辉表示。

建设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园区

2006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方案》,将中关村科技园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深圳高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西安高新区和成都高新区6家国家高新区作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此后,在2015年和2018年,又分批增加杭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合肥高新区和广州高新区进入试点,形成了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的格局。

“对于发起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的试点园区而言,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 确立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目标,实质是对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承担和承诺。”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创新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常海告诉记者,检验其建设成效的标准,应当是我国高科技产业是否跻身世界一流,高精尖技术是否自主,企业是否占据价值链高端。如果这些目标没有实现,即使园区经济增速再高、人均GDP再高、城区再漂亮,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建设也是失败的。

对于《意见》中提出“到2035年,建成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朱常海解释说,“这实际上是从园区整体发展水平、产业实力和治理能力3个方面对国家高新区中长期发展目标作出设定”。从中长期来看,国家要求国家高新区在发展水平,尤其是产业发展水平上不仅要有相对于国内其他区域的领先优势,更要在全球范围跻身一流和高端。

“这就要求国家高新区必须在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高精尖产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没有这些具体领域的突破,这两个总体目标就很难实现。”朱常海表示。

关于“实现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朱常海说,从整体来看,国家高新区治理体系化、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还有待提升,而体系化、制度化和法治化正是现代化内在要求,因此,面向2035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国家高新区还要加强探索,并且要善于总结,善于将非正式的经验探索转化为正式的制度安排,打造现代化治理的“中国之治”样板。

关于《意见》提出“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王志辉告诉记者:“以国家高新区目前的状态,国家高新区要把握前沿趋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力争在若干领域走在世界前沿。国家高新区在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要持续探索新模式、新打法,要随时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对于新产业新业态探索实行包容审慎监管,要重视应用场景建设,通过不断试错迭代、应用示范推广来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同时,国家高新区要集成大中小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力量,着力提升产业核心基础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四基”能力,推动产业链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畅链,推动产业全面数字化转型,构建自主可控、稳定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若干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