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庚子鼠年,令人难忘。新年伊始,新冠疫情骤然暴发并肆虐全球,成为年度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一年,本报《科技前沿》专版与读者携手前行,记录下科技界一个个珍贵难忘的历史时刻。
这一年,全世界人们凝聚科技力量打响疫情“阻击战”,绘就一幅幅壮阔的“科技抗疫图谱”。航天、5G、人工智能、量子、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仍然发展迅猛,科技强国的步伐依然铿锵有力……
看,科技之光照耀未来前行方向!听,科技创新大潮澎湃而来!新时代“弄潮儿”铆足了劲,向一个个科技制高点发起冲锋,不断刷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岁末,让我们一同回眸——
科技之光驱疫魔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战胜疫魔离不开科技创新。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我国军地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长,迅速展开科研攻关,将平时的科研积累和技术储备迅速转化为“战时资源”,汇聚成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
北斗系统成为耀眼明星。北斗系统鼎力相助,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造工作再次刷新中国速度;有了北斗指路,高精度定位无人机等设备可快速定点投送应急物资,并实现精准喷洒、巡检喊话等防疫作业;通过北斗系统车载终端,可向入网车辆持续推送防疫物资运输信息、道路运输服务信息等,筛选出最优行驶线路;面对封闭管理措施带来的物流配送压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力引导,使配送目的地的精准位置信息一目了然。
“虚拟战场”助力科学防控。我国自主研发新冠病毒传播预测和防控措施评估系统—这一由疫情传播情景构造、计算实验方案设计、计算实验支撑环境、疫情传播可视化和措施评估等模块构成的“虚拟战场”,能够通过海量样本,帮助科研人员对疫情的传播过程进行多路径演化和复盘分析,并根据人口分布、医疗资源储备、文化背景等特征,对各种防控措施组合进行评估优化,为政府防控疫情决策提供合理有效建议。
高新装备显威抗疫一线。在防控行动中,多种高新医疗装备“闪亮登场”:被称作“钢铁侠”的医务机器人现身“红区”,不仅百毒不侵,还能不知疲倦地替医务人员忙碌;DNA测序仪不仅能让病毒现出原形,还可甄别数量庞大的疑似患者,缓解临床诊治的压力;非接触式快速红外体温筛查仪部署在人群密集场所,大幅提升了疫情检测防控效率,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接触感染概率;负压监护型救护车可控制空气单向流动,在车内形成由上往下的定向气流,保障医护人员的呼吸安全;无线电子听诊器通过蓝牙发射技术,能够穿透厚厚的防护服,清晰地将患者的心音和呼吸音传到无线耳机中……
此外,针对新冠疫情,《科技前沿》专版还时常刊出科学防疫的相关常识,跟踪报道疫苗研发最新进展,为人们战胜疫情不断注入了底气和信心。
踏上天路向星辰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国人不懈追求的目标。“东方红”“神舟”“长征”“北斗”“天宫”“嫦娥”……一代代航天人用青春和智慧搭起“飞天之梯”,不断刷新着中华民族的飞天高度,不断创造着世界航天史上一项项新的纪录。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
逐梦海天中国航天人再次出发。今年9月15日,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弹射升空,随之点火一飞冲天。10多分钟后,火箭搭载的“吉林一号”高分03-1组9颗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至此,我国第二次成功完成海上航天发射任务,开辟出一条新的“海上天路”。
转战海上两战两捷。追溯此次海上发射始末,科研团队始终都在与难题“过招”。测试阶段,工作人员将运载火箭分部件转运至港口厂房进行组装测试,提升发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地面测控小组反复研究探测方案,陆续攻克传统测控与天基测控配合等多项技术难关。为突破提升发射效率,发射中心打破传统思维,科学划分测试、发射、测控等系统模块,针对不同需求,依托系统进行模块组合,实现由大而全的系统保障向小而精的模块化保障过渡,组织模式进一步简化。
“天问一号”飞向火星。今年7月,“天问一号”承载着中国航天人的梦想,开启了中国的火星之旅。从发射入轨、地火转移、火星捕获、火星停泊到离轨着陆,“天问一号”的火星之旅,跨度长达10个多月,直线距离突破4亿公里。相较于嫦娥四号登陆月背,“天问一号”面临的是1000多倍于地月距离的漫漫长路。科研人员要在准备时间只有登陆月背1/4的前提下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大目标。面对诸多难题,科研团队采用超大变时延开环控制技术、地火空间精密定轨与预报技术以及火星车遥控操作任务规划技术等,全面掌握、分析和规划火星车所处环境,确保实现精准遥控、科学开车。
“嫦娥”奔月,征途如虹。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壤。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