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从“知本”迈向“资本”

  点击数:88  发布时间:2021-04-18 11:10
日前,智慧芽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慧芽)获3亿美元E轮融资。这也是2020年以来国内SaaS(软件即服务)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
关键词:知识产权 ,人工智能 ,专利

日前,智慧芽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慧芽)获3亿美元E轮融资。这也是2020年以来国内SaaS(软件即服务)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 

“我们在创业的第一天就有个愿望,帮助全球的创新者更好地实现创新。”智慧芽联合创始人关典在2021产业互联创新峰会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专场上如是说。 

人工智能如何从“知本”迈向“资本”?围绕这个话题,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以及智慧芽联合主办的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专场活动,邀请相关业内专家和行业人士展开探讨。 

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深圳市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7.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2万件,居全国首位。 

深圳市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处副处长李媛认为,在遭遇疫情的情况下深圳还能有如此强的活力,源自于城市的科研创新实力。 

2019年年底,深圳市一站式协同保护平台,即前海基金小镇正式揭牌运作。谈及深圳为什么会诞生这样一个平台,李媛告诉《中国科学报》:“之前,很多企业家和创新主体均表示,当他们遇到各种知识产权的问题的时候,不知道该找谁。基于这样的需求,深圳打造了一站式协同保护平台,向创新主体、科研团队和企业开放,为其提供知识产权的综合解决路径。” 

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赵伟发现,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最基础的技术,正在被应用到科学研究领域。 

3月26日,深圳先进院与智慧芽共同成立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创新联合实验室,双方期待着联合实验室的成果能够早一天服务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 

作为联合实验室的揭牌嘉宾之一,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学院院长潘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科学家与企业家合作,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潘毅还以自己学生的创业为例感叹道,未来计算机,生物、医疗、大数据等技术,都将服务于大众、服务于家庭。 

关典对此表示认同:“各行各业的创新者正在披荆斩棘,解决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智慧芽正在为他们提供科技创新情报和知识产权信息。” 

人工智能的应用诉求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中国共发表人工智能论文2.87万篇,比上年增长12.4%;全球近5年的前100篇人工智能论文高被引论文中,中国产出21篇,居第二位;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2019年超过3万件,较上年增长52.4%。 

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路宏峰也从中发现一些弱点:“在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位居前十的公司里面,美国占一半,中国有两家公司入围,我们人工智能行业在应用领域还存在差距。” 

人工智能主要应用在哪些领域呢?德勤官网公布的2020年中国与全球企业人工智能应用现状调研里提到,目前全球人工智能主要应用于IT以及网络安全领域,至于在生产、制造、工程以及物流、供应链等领域虽然有应用,但应用的面、应用的量不是特别多。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德勤在调研相关企业后指出,这些企业在组织、技术、运营等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成本和实施。这两个问题影响了人工智能的应用普及。 

路宏峰指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具备西方国家不具备的两个优势:一是我国在大数据收集方面的优势;二是全球在人工智能专利以及标准方面的布局还没有完成,我国有一个换道超越的机遇。 

“当前,数字化已经成为发展的趋势,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机构,均卷入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路宏峰说,“在此背景下,标准化的数字平台成为了共性的需求。这个平台并不是由一个机构或者一个企业来建成,而是需要一个生态圈共同协作来完成。” 

据悉,深圳市在今年年初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是对整个深圳市未来若干年的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发展的大规划,提出要打造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市民三位一体的“数字深圳”。 

“这些工作落地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借助于标准、借助于生态。”路宏峰希望通过各方的合作,让人工智能展现出更大的能力。 

专利的成长能力 

技术创新虽然是把利器,但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创新的过程就会变得无序甚至混乱。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不仅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还需要相关金融资本的运作。 

深圳微纳制造产业促进会会长王大伟曾从事过国际科创中心的相关工作,主要负责促进共性技术的合作。她发现,从“知本”到“资本”,专利在技术交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 

王大伟将研发投入到技术转移这个过程,理解成从“知本”到“资本”获益的一种方式。而产业界看到的获益方式不仅是专利本身的交易。王大伟列举了两类企业从“知本”到“资本”的成长之路,一类是目前处于转型升级的规模企业,一类是处于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她围绕专利的成长能力介绍道,一是有技术创新,但尚未建立高效能的管理体系,缺乏整合外部技术的机制;二是有一定专利数量,并占用相关成本,但质量有待考证。 

面对上述情况,王大伟指出,这些企业一个共性的成长逻辑是从研发效能的提升,到研发团队的建立,再到知识产权的运用。如果自身的研发能力跟不上,可以寻求与外界的技术团队合作,走协同创新之路。 

深交所的调研显示,“有效专利产业化的百分比”包含三组数据,分别是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其中高校专利产业化率最低(3.7%)。南方科技大学金融系主任王树勋对此并不奇怪:“科学研究一般是先开展研究再申请专利,但专利能否变成产品,并得到市场认可,科研团队在研发之初并没有相关认知。” 

王树勋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时也发现,科技与投资界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认知在两个世界里的情况。“某项技术创新从科研角度来说确有亮点,但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可能要7~9年时间,这个过程需要很多投入。对科研和投资团队来说,需要一个机制让他们的股权分配尽量合理。” 

人工智能从“知本”迈向“资本”,首先需要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王树勋认为,对专利的评估不光是技术本身,还需要从它的市场价值、从整个产业的需求、从经济的角度去分析。 

“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的转化,估值到底是多少,需要由专业的管理团队开展市场化运作,这不是科研团队能做的事情。”王树勋希望深圳可以建立一个创业的生态圈,让科研团队专心做技术、资本团队专心找项目。 

来源:《中国科学报》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