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
像工人一样在比亚迪食堂简单吃饭,一身车间工作服,你很难想象面前的就是“电池大王”王传福。谈到金银钱财,王传福嗤之以鼻,谈到绿色环保技术,王传福眉飞色舞。
作为一位技术出身的杰出企业家,王传福对别人送给他的称号:“技术狂人”倒似乎很享受。正是对技术的执着追求,他所领导的比亚迪正创造着举世瞩目的奇迹:现在比亚迪横跨IT、汽车和新能源三大产业,获得全球最具竞争力中国公司、全球品牌500强、中国最具影响力60品牌等国际级荣誉,以及在2010年被列为“全球创新企业50强”第8位、全球“科技100强”第1位。
谋而后动:带领比亚迪高速成长
回想当年起步电池行业的情形,王传福常常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
十几年前,当王传福发现他所从事的电池事业大有可为后,便以电池技术研究领域专家的身份辞职,怀揣借来的250万元,带着20来个员工创办了比亚迪,开始涉足电池业。
当时在电池业主要与日本竞争,日本企业为了排开竞争对手,就把电池生产标准提高到自动化生产线的标准,谁要进入这个行业,谁就必须花高成本、大价钱才能进来。国内许多企业都望而却步,而其他一些企业则盲目追求现代化,不切实际地花大价钱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生产线。相比之下比亚迪只是个刚起步的小公司,想要做电池,却又没有这么雄厚的资金支持,怎么办?
王传福有着自己的策略,采取独特的“人+夹具=机器人”的模式,比亚迪可以灵活地采取“半自动化加人工”的成长路线,从而走自主研发产品的道路。这为比亚迪起步初期节约了大量的成本以及争取到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1995年下半年,王传福试着将比亚迪的产品送给台湾最大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试用。没想到比亚迪产品凭借优秀的品质,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引起了大霸浓厚的兴趣,随后大霸毫不犹豫地将给三洋的订单转给了比亚迪。
1997年,创业仅两年的比亚迪镍镉电池销售量即达1.5亿块,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之后,王传福紧接着抓住了第二次机会,开始研发蓄电池市场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镍氢电池和锂电池。基于品质、成本和效率方面的优势,比亚迪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成为了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池供应商。
得利于深圳经济特区给企业带来的良好发展空间,以及各级政府对比亚迪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此后的几年比亚迪在IT行业高速发展。目前比亚迪镍电池、手机锂电池、手机充电器产销量全球第一,手机按键全球出货量第一,手机外壳出货量全球第二,稳居全球第一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地位。从此,日本电池业垄断的时代过去了,王传福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电池大王”,事实证明他当初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
有胆有谋:不迷信技术权威
也许一个领域的成功,除了企业家的独到眼光外,还有自身的技术实力支持。但是比亚迪在汽车业的“半路杀出”,再次向外界证明了王传福的胆识与魄力。如果说闯荡电池业,技术是他的底气,那么闯荡汽车业,胆识就是他的过人之处。
2003年,王传福力排众议,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征战汽车业。
当时比亚迪饱受争议,包括股东、基金方面都有很大的质疑,公司股价下跌近半,没人敢相信,一个做电池的怎么有胆要去做汽车,这对王传福来说是一个考验。
和制造电池的方式一样,王传福的汽车生产线也主要是靠自主创新研发。他在策略上试图借鉴在手机电池领域的成功模式,来打造一个新的汽车王国。在王传福看来, “中国的成本加上日本的品质,就等于天下无敌”。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极低,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点,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从不墨守成规的王传福还做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就是自己发展供应链,即“垂直整合”。他认为不要过多地相信传统行业里面的一些观念,比如说传统观念一般都认为汽车业就应该走专业化生产、分工,大规模生产的发展模式,这不一定就适合比亚迪汽车的发展。
“我们要想胜利的话,我们就必须要有差异化的打法,按照通常做法,我们肯定是死路一条,这时候我们必须要选择差异化的战略。哪怕就1%的希望,也比100%的失败要好,我们必须在战略上要与众不同。”正是王传福的过人胆识与谋略,以及比亚迪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比亚迪汽车以连续5年超100%的高增长,快速成长为新锐民族汽车品牌,更以独特技术领先全球电动车市场。
2008年9月“股神”巴菲特入股比亚迪,以及2010年5月奔驰与比亚迪的签约合作,充分显示了比亚迪技术的魅力,比亚迪正以一流的民族品牌实力立足于世界。此外,比亚迪将2010年定义为“品牌年”,M6、L3、S6等多款中高端新车上市,全面提升其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