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由于海底能见度极低,环境非常恶劣,且每下潜100米便增加10个大气压,潜水员和普通仪器设备都很难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工作。因此,能经受复杂多变海洋环境的“水下机器人”,就成了海洋探索的“必备武器”。据介绍,如今,在美、英、法等国家,“水下机器人”已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沉船打捞、光缆铺设等多个领域,而在我国,则很难见到“水下机器人”的身影,民用领域更是少之又少。
“水下机器人”构成
天津海事局海测大队即将引进的“水下机器人”,学名“水下远程潜器”,重量数百公斤,主要由传导电缆、水下推进器、低光导航相机、全方位彩色摄像机、机械臂等部件组成。
“水下机器人”作业流程
据了解,“水下机器人”被设置在一艘母船上,母船上的工作人员,将探测指令通过传导电缆传送给水下机器人,实施遥控。高清晰度摄像机可以将拍摄到的水下景象通过传导电缆实时传输到母船监视器上,也可以通过GPS连接卫星,将信息传送到远方的指挥中心。机械臂则可以在母船工作人员的精确操作下,完成水下障航物拆除、高污染水域水体资料搜集等一系列水下作业任务。
“水下机器人”优势
“水下机器人”防水、防震、抗压,可探测300米深度的水域。
近年来,凭借现有的多波束测深仪、磁力仪等具有国际水准的先进设备,天津海事局海测大队已先后在大连“5·7”空难、黄河小浪底“6·22”沉船、包头“11·21”空难等应急测绘中屡立奇功。据悉,目前海测大队正在对“水下远程潜器”型号进行筛选,力争选择一台最优秀的机型为天津港服务。而“水下机器人”的加入,将令天津海事系统的技术装备继续保持在全国领先位置。
来自:《城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