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增长去年最快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次联合发布全国物流运行基本情况,结果显示,200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29114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6%;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29.9%,是10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2004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6%,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19.5%,物流业已成长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骨干产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认为,未来10到20年,将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跨国大鳄攻势正猛
中国社会科学院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宋则认为,中国物流市场潜力巨大,本土企业竞争力相对不强等因素吸引着国外物流巨头大举进攻。
据悉,美国联合包裹运送公司中国出口业务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去年增幅高达125%;1984年进入中国的英运物流有限公司已从早期的货代企业发展成为拥有空运、海运、陆路运输、合同物流等业务的综合物流企业,去年的业务量增长了60%以上;中外运敦豪在中国的业务也保持了50%的增长率。
有关专家认为,随着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全面开放,跨国物流企业将进一步扩大在华业务。投资方式上,会更多地选择独资的形式或通过增资扩股取得合资企业的控股权;服务对象上将不再局限于国外企业,会逐步向本土企业渗透;投资地域将会立足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域,逐步向东北和中西部扩展。
重组在即洗牌难免
面对跨国物流巨头的步步紧逼,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叶伟龙表示:中国本土物流企业拥有强大的国内货运仓储网络,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更为熟悉国内政策环境,但国外企业掌握全球物流合同,它们会随着跨国制造业的扩张加快进入中国的步伐。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重庆醋酸扩能工程物流项目……与世界顶级物流公司同台竞技,让中远物流很清楚本土物流企业的优势和潜在威胁。
相对中远、中外运、中海这些大型企业,国内中小型物流企业感受到了更多的竞争压力。“国内很多中小物流企业服务项目单一,信息化程度很低,很难在竞争中存活,被收购兼并将不可避免”,宋则预测。
本土物流企业正在“与狼共舞”中成长,而国内制造业也正在为它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海尔、长虹、小天鹅等家电企业,东风日产、北京现代、吉利等汽车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将物流环节交给国内专业物流公司运作。有关专家认为,中国传统制造业将物流业务外放依然比较滞后,国内物流市场不可能一下子变得很大,物流业各种势力竞争将加剧,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出现重组兼并,出现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