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向自由港转型

  点击数:439  发布时间:2005-02-18 00:00
关键词:物流
17日获悉,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二期将于年底部分封关运作。园区总面积2.73平方公里,由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三联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开发承建。三联发公司总经理施伟民对记者强调,年底具备封关条件的区域有1.2平方公里,将按照保税物流中心B型模式开发建设。B型模式是从保税区逐步向自由贸易区和自由港转型的重要途径。

  中国加入WTO后,保税区在保税功能、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削弱。实施区港联动,则能有效地发挥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口的区位优势,同时也能提升港口能级、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基于此,2003年底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作为全国首家“区港联动”试点,2004年4月物流园区通过国家验收,7月15日进入试运作。园区一期开发面积1.03平方公里,总投资28亿元,目前运转良好。

  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具备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在海关监管、税收管理和外汇管理方面,享受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的叠加政策优势。

  据介绍,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二期位于浦东五号沟地区,周边配套设施齐全,沪崇苏隧道口紧贴园区,园区西侧为规划中的内河航运集装箱口岸,规划中的浦东铁路高架穿越园区东端,并临近铁路站点,可形成现代化的多式联运网。

  保税物流园区二期的建设,将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进程,实现外高桥港与洋山港的互动。

  2004年,上海港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450万标箱,列世界第二,其中900万标箱是在外高桥地区实现的,外高桥地区是上海市“十五”计划中的三大市级物流园区之一。

  施伟民透露,从2006年起,三联发公司将分步建设保税物流中心以外区域,包括非保税物流运作区、简单加工配套区、铁路集装箱换装区、内河航运换装区、多式联运区、商贸服务区等,并最终于2008年形成600万标箱的吞吐能力和300万标箱的物流综合配套处理能力。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