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过渡期”竞争加剧
还处在起步阶段的中国物流业大部分领域已在2004年12月11日后全面开放,进入后过渡期,中国物流企业将真正面对国际市场,也将面临跨国物流企业大规模抢滩中国市场。在2004年,世界知名跨国物流公司就已看好中国物流这块“大蛋糕”,纷纷“攻城略地”;荷兰天地(TNT)也做出规划,到2010年在华分支机构将从目前的25家增至100家;DHL的母公司德国邮政董事会也已决定,在近5年内将再向中国投资2.15亿欧元;还有美国联邦快递(FEDEX)、日本日通(NIPPONEXPRESS)等。不仅如此,港资企业也借CEPA抢占市场先机。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外资正在逐步向控股、独资方向发展。此前,中外合资外方股份未超过50%完全出于政策原因,一旦政策松动,外资企业不会愿意再以合资身份进入中国。
设准入门槛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王茂林此前曾披露,目前,在中国注册的各类与物流相关的企业已达73万余家。近10年来,国内崛起了一批实力雄厚的物流大企业,但其数量很少,“多小散乱”的中小物流业现状,企业大多数服务功能单一,资源分散,只能提供单项和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服务链。贺登才指出,中国究竟有多少家物流企业还有待统计,因为很多物流企业根本不能算是物流企业。目前正在广东、浙江、上海进行试点的《物流企业的分类和评价指标》,有望在2005年正式在全国推出实施。该标准体系是物流业在放宽市场准入,采取非行政管理手段规范物流业后,首个行业企业的资质认证基本参照体系。随着该标准的实施,物流业的第一轮洗牌将不可避免。远成集团有关人士表示,达不到准入门槛的企业将遭遇停牌,市场将趋于规范。与此同时,国际物流巨头加快在中国并购中小物流企业,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也发挥自身网络与本土经验优势,加快改制、重组与资本运作的步伐。而由于目前物流业利润水平普遍偏低,物流业的特点决定其必将走上重组之路。“完成行业洗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物流协会丁俊发副会长估计,中国必将出现十多个民族物流“航母”,走向国际,但估计要10年的准备与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