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和寡 汽车电子仍在“困局”中?

  点击数:521  发布时间:2004-08-20 16:43
关键词:汽车
  汽车陷于“困局”------似乎有危言耸听的嫌疑,但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2004年上半年汽车产销数据确实不容乐观。虽然总体来说产销仍然呈增长态势,但是作为汽车市场主力的轿车市场,库存明显增大,其中1--6月新增轿车库存积压达到171.3亿元。为此,在终端需求受阻的情况下,人们对前景大为看好的汽车电子市场也提出了疑惑。那么,作为休戚相关的汽车电子行业是否也因此限于“困局”呢?


市场拉动动作不明显


  汽车产业的发展伴随着技术进步,但又不仅是技术进步。同样,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绝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技术经济问题,和产业、市场密切相关的问题。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基本处在依靠市场拉动的阶段,在技术高端缺乏竞争力。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这一事实基本决定了我国的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在现阶段要走以市场拉动为主的道路。


  但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虽看似热闹非凡,由于技术上的薄弱,却使得我国汽车电子产品的应用层次及制造水平显得十分落后。从某种程度而言,甚至还影响了我国汽车电子制造业扩大市场前进的步伐。


  
  根据赛迪顾问预测,到2005年,中国汽车电子产品市场需求额可达到1050亿元。未来几年国内汽车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将保持高速度增长。而目前,由于配套措施及产业链的不完善,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却难抓住合适的机遇,促进两大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解决技术空心化问题,通过产业化,实现汽车及汽车电子的国产化。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企业面临的却是艰难的处境与残酷的竞争。我国汽车电子系统的研究较晚,汽车电子产品水平大约落后国际先进水平10-15年,汽车电子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能力非常薄弱,主要差距是在电子控制单元的软硬件、传感器、执行器、系统的可靠性和控制精度等方面。而且应用范围也比较窄,目前仅有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得到了大量应用。世界各大汽车厂商陆续进驻,带来了资本和技术,凭其强大的优势垄断了中国汽车电子市场。


  目前,国内市场70%以上的汽车电子市场份额被国外企业如德尔福、日本电装、博世三家占领,而连同合资企业在内,国内企业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市场份额仅为三成,而且多是从事附加值较低的汽车音响等车载电子。由此可见,汽车市场对拉动我国汽车电子行业的动作仍不明显。

低出高进显尴尬


  2003年中国汽车电子产品市场呈现出“量价双增”的增长特征,产量和产值分别增长33.7%和41.5%,并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产业集群、以广州和深圳为主的珠三角产业集群、以北京和天津为主的环渤海产业集群和以大连与沈阳为主的东北产业集群四大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其中,1000多家汽车电子生产企业分布在多个领域,产品主要集中在车载设备上。


  但细分这一市场后,虽然近几年来国内汽车电子产品的总体供需缺口有所减小,却发现从产品结构来看,各类产品的产需缺口仍在拉大,结构性失衡现象更为严重;一方面,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等产品愈发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汽车音响和汽车空调等产品的产量与国内需求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意味着这类产品的出口外向度也在不断提高。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扭转,未来中国的汽车电子产业将会出现“大进大出”局面,进口的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则是低附加值产品。


  从这不难看出,我国汽车电子行业存在着低出高进的尴尬。表面很红火的汽车工业实际上是在给外国企业做“嫁妆”。因为凡是涉及到电子零部件等高附加值的产品都由国外进口,换句话说就是,钱都进了外国人的口袋。

解决问题前景看好


  客观而言,我国在汽车电子产业发展上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但这并不能忽视未来汽车电子产业带来的商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预计:2004年到2005年,中国汽车电子业仍将继续保持40%的高速成长。


  种种统计数字表明,汽车电子产品正在成为汽车产业配套链中的最大蛋糕。首先从国外情况看,国外每台汽车采用汽车电子装置的费用1990年为672美元,2000年已达到2000美元。在一些豪华轿车上,使用单片微型计算器的数量已经达到48个,电子产品占到整车成本的50%以上。再来看看Strategy Analytics公司的预测,从2002年到2007年,全球汽车电子系统市场的年增长率约为6.7%,到2008年全球汽车电子系统的总需求将增长到1500亿美元,并将保持增长的态势。这对于成长中的中国汽车电子行业而言,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发展机会。

  但客观比较,我国汽车电子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要落后10-15年,主要差距是在电子控制单元的软硬件、系统的可靠性和控制精度方面。国产汽车的电子技术应用多数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少数厂家,主要集中在一些中外合资的汽车上,开始采用电子控制装置。因此,对于产业链断层、技术水平有限等不足,海南汽车技术中心产品部经理丁渭平博士指出,随着模块化供应成为发展趋势,意味着包括汽车电子企业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协同设计,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可由资金、技术实力较强的零部件制造企业与需要技术支持的中小型整车制造企业组成联盟,合作实施技术攻关,成果双方共享;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并促进科研成果的吸收、转化与推广应用。

  值得高兴的是,目前,我国的汽车电子厂商已经意识到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重要性,并且已经行动起来。航盛在研发上的资金投入一直占到销售收入的3%,今年会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计划达到5%左右。 


困局到底是什么?

  中国汽车行业和汽车电子行业稍有滞步,那么造成困局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业内人士称,如果说有汽车市场确有“困局”,那我们应该说,“困局”就是两年来汽车业井喷式增长带动的投机泡沫的破灭。而汽车电子行业既受此波折,也因技术与资金门槛过高,从而陷入短暂的“困局”之中。

  在投机泡沫的带动下,民营企业大举进军汽车业,外资汽车巨头也忙着投入了在中国汽车上的“轮盘赌”。按照福特全球副总裁的说法,整个中国的汽车市场虽然大,但是目前的对象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总体相当于欧洲的人口。这一市场是所有国际汽车巨头都在争夺的焦点,没有人愿意在这场斗争中落后。因此,所谓“困局”只是汽车业由“井喷”增长到“常态”增长的投资落差与心理落差的必然反应。


  汽车行业的“困局”可以这样理解,但汽车电子行业的困局却多少应该让人沉思。中国汽车电子形成4000亿美元的市场,但这其中,国内企业大多数集中在车载音响、车载电话等低端产品上。像发动机控制(如空燃比控制、点火正时控制等)、底盘控制(如制动防抱死控制、驱动防滑控制、车辆稳定性控制等)等更重要的部分则无一例外由外商包揽。

  因此,这一“困局”说到底还是技术。努力赶上了,“困局”就可能是短暂的,但赶不上了,“困局”却可能是长期的。中国厂商想要在制造技术上与摩托罗拉、英特尔等厂商平起平坐的地位,要努力的不仅是创造性地应用汽车电子,包括技术革新、产业链完善、政策扶持都将是很长一段时间继续完善的重点。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