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问号 电煤能否满足需求
人们普遍认为装机容量不足是“电荒”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即使电力装机容量能够在15年内扩大一倍,而煤炭的生产能力是否有可能相应扩大一倍或更多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2003年,电煤成为经济新闻中最大的新闻点之一,发电厂缺煤停机的报道不绝于耳。今年以来,全国电煤紧张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呈蔓延趋势,电厂电煤库存持续减少,煤质下降已不是新闻,许多电厂的电煤库存在警戒线以下,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电力供应雪上加霜。
到2002年底,我国煤炭探明储量为6565亿吨,其中,可供开采的经查储量仅为618亿吨。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顶多30年就会将可采储量挖完,中国如果不优化电力结构,不久的将来就可能面临能源危机。
煤炭价格攀升也将给发电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由于煤炭探明储量的不足和生产能力缺口等多方面原因,煤炭价格今后的走势将是升势。2004年全国煤炭订货会上,国家发改委协调的电煤价格上调12元/吨,山西电煤价格在12元的基础上又上调了8元,而小窑煤的涨价幅度更大,目前标煤单价已超过200元。有观点认为电煤紧张的主要原因是电厂不接受高煤价,而实际上,电煤紧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煤炭供应总量不足,这也是煤炭价格上扬的主要动力。
标本兼治 才是解决之道
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电煤问题,单纯扩大电源点和煤炭产量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资源消费方式才是根本出路。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所副所长戴彦德说,长期以来,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严重脱离了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主流,这也是造成我国若干能源问题的根本原因。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相比,我国属“低质型”能源消费结构。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客观上造成我国能源经济利用效率低、污染严重、产品能源成本高、市场竞争能力差的根本原因。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在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和转换后,正朝着高效、清洁、低碳或无碳的天然气、核能、太阳能、风能方向发展。有专家预计,在本世纪末,常规能源(化石能源)将退出某些国家的能源系统,这意味着100年以后有些国家的经济将维系到连续再生、永续利用的高效、清洁的能源系统上来。根据世界能源消费变化的趋势,我国也应积极调整现有的能源发展政策,制定出可使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发展战略。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电力企业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中责无旁贷。如果火电厂通过机组技术改造,把发电煤耗降下来,提高机组效率,不仅能够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能够节约宝贵的煤炭资源,减少污染和排放,同时也不失为应对电煤涨价的有力措施。因此,戴彦德强调,电力部门的节能工作要抓住3个重点:一是火电节能。我国电源结构向来以火电为主,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降低火电厂燃料消耗应是电力部门节能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电网节能。我国电网节能潜力很大,目前应做好两件事:一是加强城乡电网的改造和建设,二是加强全国联网工程的实施。三是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电力部门应建立有利于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的长效机制,大力推广应用电力需求侧管理,实现供电和节电的一体化经营。
此外小火电的问题也应该继续引起足够的关注。目前,许多地方小火电未经审批纷纷上马,有的地方竟将过去报废的小机组又拿出来重新发电,小电厂供电煤耗是大电厂的数倍,并且造成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依靠小火电机组提供电力也无异于饮鸩止渴。新上电源项目的出发点不应是无条件地放开用电,而应在替代小火电和高煤耗机组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电源项目。
新能源供能 技术创新节能
根据我国电力供应的现状,美国能源基金会北京办事处的王万兴说,技术创新应在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道路上发挥关键作用。建议加大政府在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显著提高能源研发投入所占的比例;根据终端能源需求选择国家关键技术组织攻关;通过建立能够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不断推动企业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使技术创新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通过引进和开发利用节能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能源发展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化石燃料的补充和替代能源,在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中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到2003年3月,全球风力发电装机已超过40GW。风力发电近几年都以30%~40%的年均速度递增。太阳能发电发展也很快,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发达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据了解,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促进法。在强化立法的同时,加强与之配套的政策体系建设也是不可缺少的。应通过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开发降低成本和造价,使可再生能源能够在市场中具有竞争力。虽然目前可再生能源还不具备与常规能源全面竞争的条件,但并不是说可再生能源就永远没有竞争力。首先,国际上通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成本已经大大降低,在世界上许多资源丰富地区,风电已成为最经济的发电技术。我国通过实施风电特许权招标也成功地使风电成本大大降低,如果能结合优惠政策,理顺价格形成机制,把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所造成的社会损失在价格中体现出来,将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的扩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电力设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