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匮乏制约电力发展

  点击数:629  发布时间:2004-04-13 08:58
关键词:电力
  “电力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直面一次能源的短缺,早做谋划,积极应对。”在3月底召开的上海能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研讨会上多位能源专家和电力业内人士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能源资源压力日益显现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能源问题成了重要议题之一,许多代表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献计献策,其中最主要的担忧就是:我国现在的能源消费现状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产生这种担忧的原因就是我国已经成为能源消耗大国。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我国2003年原油产量达1.3亿吨,还净进口原油近1亿吨,而煤炭产量达到16亿吨。尽管如此,油荒、煤荒、电荒还是接踵而至,到了今年3月初,电煤库存降至十年来最低点,煤炭大省遭“煤荒”,多个机组缺煤停机。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能源储量却不容乐观。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刘显法在研讨会上发言说:“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人均煤炭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
  从2002年6月到今年3月,全国已有20多个月装机容量增长超过15%,大部分为燃煤机组。未来可能发生的电煤供应不足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担心,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乌荣康表示,“到2005年,我国煤炭需求大约缺口
1亿吨,2010年约缺口2.5亿吨,到2020年要缺7亿吨。”
  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的压力更显沉重。上海市节能监察中心主任陈汝媚说,2003年,上海能源消费6700万吨标准煤,全市人均能源消费量4.6吨标准煤,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而上海是一个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城市,大部分一次能源需要外部输入,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能源(电力)需求量大,使上海面临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极大挑战。
  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周凤起研究员提出,应将节能放在能源战略的首要地位,也就是说,为了满足能源需求的增长,节能要比增加能源供应更优先考虑,做更多的贡献。过去20年中国GDP实现了翻两番而能源消费仅翻一番。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200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7%,中国能源消费量年均仅增长4.6%。“如果采取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到202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可以减少15%到27%,预计在2000年~2020年期间,我国可累计节能10.4亿吨标准煤,价值9320亿元。”周凤起对记者说。
  “电力消耗了煤炭产量的一半左右,如果现在不考虑应对措施,以后电力发展越快,面临的一次能源短缺压力就会越大。”会上,美国能源基金会副主席杨富强等专家都对记者表示了类似观点。
  电力应对有“三板斧”
  面对日益加重的能源压力,有关专家认为,电力既要“节流”,又要“开源”,提高电力能源效率、实施DSM进行节电削峰是“节流”,积极开发核电、可再生能源是“开源”。
  电力是消费一次能源最多的行业,与世界电力工业的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电力能源效率低。因此,提高电力能源效率就是电力应对能源压力的关键。记者在上海外高桥发电厂参观时了解到,该电厂一期的4台30万千瓦机组供电煤耗只有336克/千瓦时。据电厂副总经理介绍,建厂8年来累计每千瓦时煤耗降低了28克,共节煤16万吨,节约变动成本5200万元。外高桥发电厂的工程师对记者表示,目前我国供电煤耗大约在380克标准煤每千瓦时,如果能达到外高桥发电厂的水平,每年就可以节约6000万吨标准煤。二期两台进口的目前国内火电单机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9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虽然单位装机成本比30万机组高,但煤耗下降,单位发电成本还是比30万的机组低。
  记者看到外高桥电厂设备先进,但很多部件上都有外国公司的商标,在调试阶段的二期厂房内更是看到不少外国专家。电厂工程师告诉记者,目前国内还不能完全自己生产超临界发电机组,很多核心部件是进口的。
  与会的电力专家指出,提高电力的生产效率关键就在于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的关键又在于能否掌握核心技术。电厂工程师对记者说:“虽然当前的电力大发展,每年新增数千万千瓦装机容量的巨大市场也为我们掌握核心技术提供了机遇,但是,我国在电机方面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很薄弱,要真正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还是很难。”
  实施需求侧管理则是另一条电力应对策略,其节电削峰效果在发达国家已经显现。美国能源基金会副主席欧格道在会上介绍说,美国已经把实施需求侧管理作为长期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取得了显著成果,仅2000年就节电537亿千瓦时,减少高峰负荷2200万千瓦,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十分可观。
  国内对实施需求侧管理的兴趣也在增加。陈汝媚对记者介绍,从近年来的持续负荷统计来看,上海因气温因素由空调负荷带动的尖端高峰负荷年累计持续时间只有几十个小时,若采用增加调峰发电装机容量的方法来满足尖端部分高峰负荷显然是很不经济的。陈汝媚说:“我们必须对自发的、自然形成的高用电需求进行需求侧管理,把实施需求侧管理而节省的电能视为一种资源纳入电力规划中,并把进行需求侧管理后的最高负荷作为电网和电源建设发展的依据,这是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形成社会和电力公司和用户之间各方受益的局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开展需求侧管理的资金从何而来?专家介绍说,河北省已经在电价所含的城市附加费中提取1厘/千瓦时作为省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资金,为需求侧管理项目的实施、缓解高峰时段调峰压力及避免拉闸限电提供资金保障。而加州政府通过向所有电力用户收取电力附加费来赞助电力企业实施需求侧管理,这项收费每年为电力企业提供了2.4亿美元的资金。
  积极开发核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则是电力应对能源压力的未来之路。周凤起说:“如果我们利用20年的时间,积极发展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初步形成结构多元的局面,优质能源的比例将明显提高。”周凤起希望到2020年核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亿千瓦,其中小水电8000万千瓦,风力发电2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500万千瓦。
  有关专家指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要发展,关键是配套电网和上网电价。厂网分开之后,缺少了行政命令的推动又失去了利润刺激,电网公司已没有任何动力兴建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配套的电网。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远高于火电和水电,竞价上网毫无竞争力可言。
  据欧格道介绍,美国加州为了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法律要求加州的供电商所供电的一定比例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并且比例逐年提高,2017年以前其比例要达到20%。政府还对风能发电进行补贴,每千瓦时补贴1.8美分。欧格道说,推动可再生能源关键是要使可再生能源发电变得有利可图。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