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轨道交通展望
点击数:1151 发布时间:2011-05-23 10:04
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近日已开始运行试验,引来了多方高度关注,6月底,它将正式开通营运。“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重点,在深化北京、上海、广州等轨道交通基础完善城市的运营网络、优化枢纽的同时,更将大力发展省会城市和其他符合轨道交通建设的城市,形成基本的轨道交通框架。同时,我国目前已跻身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大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国产装备已出口到世界各地,为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5月24日至26日,中国(长春)国际轨道交通展览会将在作为国家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的长春举行。当前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如何,技术创新方向在哪里,有哪些经验和创新成果可以分享?相信我们都能从中找出答案。
迎来黄金时期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轨道交通将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大规模轨道交通建设持续推进,高速铁路等大量新线集中投入运营。
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截至2010年7月,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建设地铁的城市达28个,按照规划到2015年将建成地铁93条,总里程2700公里,2011至2015年地铁建设投资规划额将达11568亿元。有关资料显示,预期到2020年将建成173条,总里程6200公里。
在城际客运系统方面,根据中国铁道部公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到2020年,中国城际客运系统将覆盖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株潭、成渝以及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关中城镇群、海峡西岸城镇群等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区域内的主要城镇。
而在铁路系统中,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达8.6万公里,仅次于美国。根据铁道部规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预估总投资在5万亿元以上。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副会长陈运高认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总规模还会扩大,发展前景是宏大的,建设市场是广阔的。他分析说,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东部沿海区域城镇化率不断增高,致使城市市区规模越来越大,某些地区城市体制的改变,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城市轨道交通需求增大,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范围、延伸的里程已覆盖了城市和乡镇的大部分区域,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城市轨道交通不单单以发展地铁为主,城市轻轨的加入加快了建设速度,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也进入了并行发展时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并开始注重轨道交通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经济特别发达的一些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区,城市轨道交通开始向城际轨道交通领域拓展,这三个地区都在以城市轨道交通的理念编制城际轨道交通发展建设的规划,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经济拉动明显
据咨询机构预计,未来5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总投资将达到1.5万亿元,2020年划线路长度达到3000~3500公里,205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将超过4500公里。中国正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轨道交通建设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陈运高分析说,轨道交通建设对于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2010年,中国城市轨道数量55条、1500公里,其中配属车辆逾6000辆,以目前平均每辆车600万元左右计算,车辆投资将达到360亿元。“如果采购的是技术含量更高的无人驾驶城轨车辆,车价约为1200万元,拉动作用更大。”他表示,同时,城市地铁是大型工程项目,其开发建设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力,它的兴建将强力带动就业,还能给工程施工、建材、水泥、石材等相关产业带来商机。轨道交通相关产业链规模可以达到数千亿元,主要分为土建、铺轨、车厢、电气化建设等,产业链共涉及相关行业达20多个。涉及土建、机械、电气、电子及通讯业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技术装备的水平反映了国家的工业基础水平。陈运高称,国家对打造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十分重视,同时我国对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十分重视,并已制定了相关的国产化政策。为了促进我国轨道交通技术装备的全面国产化,其相关的国产化和标准化政策正在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不可否认,从各方面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经开始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而且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特别是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以来,加速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被纳入国家重点扶持的投资项目。我国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开始筹建轨道交通,在中国各大城市掀起了一股“地铁热”。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最快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