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汽车产业政策
由于到2005年我国将把汽车整车的进口关税降到25%,零部件关税降到10%的平均水平,同时将全面取消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因此作为试探和前奏,2004年汽车产业的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将部分取消,因袭整车企业,特别是以三大汽车集团为代表的国内汽车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并强化目前已经与国际汽车巨头建立的合资合作关系。预计除了个别高档车型外,总体不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冲击。
另外,在整车企业“原机原配”的指导思想影响下,除了少数已经与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建立了合资合作关系或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外,对于整个汽车零部件业的负面影响要远大于整车业。
2、石化产业政策
根据中国加入WTO议定书,2004年1月1日成品油进口配额将取消;2004年年底前将对外资开放成品油零售市场。为此,2004年可能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市场改革出现:推出更市场化的成品油定价体系;为应对国外成品油进口做准备;加快向内资开放油品市场的批发权;为应对外资进入油品批发零售市场做准备;燃料油期货市场的推出;国内原油、成品油需求量剧增,但缺乏国际竞争能力,燃料油期货市场是推动原油、成品油期货市场形成的试验田;2004年,天然橡胶的配额将取消,石化产品关税还将下调。预计内需增长和企业挖潜能够抵冲这些因素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3、电力产业政策
针对2002年下半年来因政策规划失误引发的缺电问题,主管部门将进行一系列的政策修正,以国办21号为基础的多项政策、办法将对未来几年行业的走势产生深远影响:加强电力建设,鼓励发电;规范“计划外电价”等优惠电价问题;推进实施“峰谷电价”;协调电煤价格等。文件对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电价改革定下了框架、推进速度也相当谨慎。预计实现市场定价机制还需要3到5年的过渡期。
4、钢铁产业政策
相对于钢铁产能的大幅度扩充,市场饱和的风险不容忽视。国家正在着手制定相应的政策,从多方面入手,解决当前钢铁投资过热的状况。其重点在于加强土地管理和信贷管理,不通过审批的项目,将不能获得银行贷款,也不得征用土地。
另外,即将出台的政策中还提出从市场准入方面加强新建钢铁项目管理,对新建项目的高炉容积、配套设施的配备、综合能耗、耗水量、污染排放等各个方面建立更加严格的标准,将低水平、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项目排除在市场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