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床工业发展56年来,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体系,车、铣、钻、磨、齿轮、电加工、成形机床等,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合作生产世界先进产品,在技术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机床消费和进口大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在吊着众人的胃口,但是,中国机床业要步入快车道,还必须先要扫除一些障碍。
机床业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总干事长于成廷认为,现在,我国机床工业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我国整个机床工业从业人员有22万人之多(美国有4万人、德国有6.7万人、日本有3.8万人),虽然人很多却严重缺乏有理论、有经验的各种专家、熟练技术工人,对数控机床主机、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刀具、量具等许多关键技术不能掌握,更难以创新。
第二,目前国内整个机床工业缺乏深入系统的科研工作,虽利用国外先进的数控系统、功能部件配套开发出一些高档数控机床,并逐渐进入机械、汽车、航空、军工等部门使用,但对数控机床很多关键技术,并未登堂入室,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第三,目前国内生产的一些数控机床,在质量、可靠性、稳定性、耐用性上,与国外先进产品尚存在明显的差距。国产机床虽大都采用国外先进数控系统、功能部件配套,但自制部分小毛病多,在设计、制造上不够精致周密,加之交货不及时、服务欠周到,用户意见较多。
第四,国内的主机、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刀具、量具企业之间,缺乏健全的产学研体制,无法实现技术上的紧密合作,而且国外不少大型先进独资企业,已不断进入我国生产机床、占领中国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机床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而整个机床工业却缺乏合理的战略战术,发展数控机床技术的方法、步骤零乱,又不能充分发挥个体、集体战斗作用,因此形势虽好,但前途堪忧。
机床业面临生存危机
尽管机床业现在发展势头很好,但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相比,还面临生产技术水平低、开发能力差、经济规模小、整个行业劳动生产率低等诸多问题,如不能迅速予以解决,在国外产品的冲击下,将面临全行业的生存危机。
从整体上讲,我国机床工业技术水平低,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产品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床工业企业无论在产品质量、技术水平还是在市场竞争能力方面,均存在着阶段性差距,而且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不少企业装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一些基础元器件和零部件的可靠性差,基础机床的精度、效率较低。由于国产机床的质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导致近几年机床进口骤增,进出口逆差巨大,将近一半的国内市场被外商占领了。
对此,于成廷认为,我国的机床行业应扩大规模,发展战略联盟。据悉,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全行业几百个企业分布在各部委、省、市各层次,机床行业趋同化问题严重;“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普遍存在,许多企业在内部进行配套,铸造、铸造零件加工都自己搞,致使成本降不下来,规模效益很差。于成廷建议,各个企业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技术方案,提高成功率,大大缩短交货期。
据了解,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为此专门成立了课题组,为我国机床行业的发展提出了五点意见。一是机床工具行业要建立以数控机床及配套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建立适应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企业组织机构;三是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先进的物流系统和高效的配送手段,关键工艺装备具有高速、复合、智能、环保的技术水平,并实现三者有机结合的信息化;四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实现以人为本的运作机制;五是形成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实力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突出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
发展机床业关键在“人”
多年来,由于整个机床工业严重缺乏专家、熟练技术工人(目前多数机床企业中技术人员仅占8%左右,个别达到10%-15%,与国外差距很大),因此,尽管各方面对于数控机床都知其重要性,但不能深刻了解其技术特点、发展规律,缺乏正确的发展方针,对国外许多先进关键技术不能很好地掌握,重要的数控系统、功能部件,以至所需刀具、量具,全仰仗国外进口配套,难以实现自主创新。
由于严重缺乏专家、熟练技术工人,对国内外整个市场、用户生产需求、加工工艺,了解不深,应变能力差,因此,对如何正确实现体制、机制改革;如何正确进行科研、设计、制造、使用;如何加强科研、提高质量、加强合作、互相配套成龙等一系列难题,缺少正确对策,更无有效具体措施。
由此可见,我国机床工业要振兴,数控机床要加速发展,必须狠抓根本,狠抓人才培养,解决人才问题,人人加强业务学习,从各方面努力,培养各种人才。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知识决定一切,人是根本!只有解决好专家、熟练技术工人这个根本,中国的数控机床才能自主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产业才能得以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