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戴国忠
1 引言 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标志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客户需求千差万别,产品制造呈现为个性化与多样化,企业从以大规模生基础,差异性很小的标准产品转向个性化、短周期、信息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企业的外部环境逐渐表现出虚拟特性、动态特性和协调特性。企业的虚拟特性表现在企业的组织形式趋向网络化,从竞争逐渐走向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企业之间就某个细分市场机会而更多合作,拥有不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逐渐形成战略联盟,以期在竞争实现双赢。这种虚拟企业走向联合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获得更大的企业效益。企业的动态特性表现在企业的外部特征上不断的变化,如客户、企业资源、市场机会总是在变化。企业的协调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要素,协调包括企业与客户、与合作/竞争伙伴、与环境的协调等,这就是现代企业的协调特性。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变化。企业的这些外部特征迫切需要通过引入新的管理思想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于是新的企业管理哲理和信息技术应运而生,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CIMS和ERP思想。 CIMS是建立在CIM方法和思想基础上的计算机集成系统,它借助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集成企业各部门和各经营运作环节产生的数据,综合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将企业生产全部过程中有关人员、技术、设备及经营管理四要素及其信息流、物流有机地集成,并实现企业整体优化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它强调的是信息的集成和系统的整体优化。 ERP是以顾客驱动的、基于时间的、面向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发展经历了物料需求计划(MRP),闭环MRP、MRPII不同的阶段。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ERP的发展提供基础,企业ERP的实施同时也将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剧烈变化的环境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要求企业在建立自己的管理系统的同时,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业务流程,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有人将企业环境比喻为一个生态系统[12],按照特有的规律进化,而现代企业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就象丛林野兽一样,应该始终处于警觉状态,利用信息技术对重要的事情进行监控,并且能够不断进行调整。 2 企业业务过程的持续改善 早期,许多不成熟的技术导致了不成熟的组织机构。对于一个企业,首先要结合信息系统对自己的业务过程的重新设计,采用的信息技术必须能够满足企业未来的业务过程不断变化的需求。 2.1 业务过程重组(BPR)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市场变化越来越难以把握,竞争压力要求企业自身的运作比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因此,关于企业组织内部业务过程的研究就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新问题。自从Hammer首次明确提出“业务过程重组”[13],BPR成为各方面倍受注意的术语,在世界许多企业也投入巨资对自身进行被称之为“剧烈变化”的改造。根据MIT在1984年~1991年进行了一项称之为“90年代的管理”的研究报告[6],该项研究调查了信息技术对各类机构的影响,最终发现应用没有成效的企业大多是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模拟手工业务处理流程,而成功的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上则考虑到计算机化管理的特点,并对手工业务处理流程做了很多改变,这就是BPR[7],它强调在实施信息技术的时候,首先要对原有的业务系统进行分析和再设计,即一次性的剧烈的变化。 2.2 业务过程持续改善(BPCI) 但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要保持竞争力也必须使自己的业务适应这种变化,这就是所谓的业务过程持续改善(BPCI)。BPCI是一种管理方法,它与BPR等管理方法有相似之处。它以提高业务过程的效率为定位,注重业务过程的改善的持续性,这与今天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是吻合的。而且BPCI重视IT在这样的改善中的作用与地位,改善后的业务过程更多地是以IT为技术载体得以实施,这与有些管理理念过多地强调人的作用而忽视了可操作环境是有区别的[1]。世界各地的企业都利用信息技术(IT)的优势,从基本上改变他们处理业务的方式。过去IT简单地用于自动执行已有的业务功能,而现在,IT可以改善或完全改变业务运作的方式。这种方法叫做业务工程。在业务工程中,重要的组成要素是适应连续变化的能力,业务的IT模型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并需要不断的重新配置,以对一些变化产生响应,这使在业务工程中采用新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暂时的使用工具对企业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对信息技术软件的设计,必须能适应组织中不断发生的变化。 2.3 BPR、BPCI以及TQM BPCI是一种管理方法,它与TQM等管理方法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它以提高业务过程的效率为定位,注重业务过程的改善的持续性。与TQM一样,BPCI也是以客户需求为问题对象,通过分析过程中的价值链研究改善的重点所在与阶段实施的策略。与TQM、BPR同样,BPCI也是以业务过程为定位,以过程中构成要素(活动、过程、资源)为对象进行改善分析,以达到提高效率和效益的目标。与TQM相同、BPR相异的是,BPCI仍然强调这样改善的持续性,它的显效是增量型的,这与今天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是相吻合的。与BPR相同、TQM相异的是,BPCI也非常重视IT在这样的改善中的作用地位,它改善后的业务过程更多地是以IT为技术载体得以实施,这与TQM中比较多地强调人的作用而忽视了可操作环境是有区别的。为了更好地比较TQM、BPR、BPCI三者的异同,用下表从问题对象、目标定位、变化重点、IT作用、显效程度和实施频度做了比较[15],见表1。可见BPCI作为综合了TQM与BPR的优势,同时又最大限度地符合了企业在当今环境中对管理改善的要求。
表1

2.4 基于BPR&BPCI结合的业务工程 现代企业竞争的结果是,计算机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变为快速行动、自动化、灵活与全球化。同时企业中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并在与那些把变化视为问题的企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变化和不确定是竞争机遇的永久性源泉。为了更好地在这个环境中竞争,公司必须从全局的、价值链的角度看问题;允许“业务优化”将业务过程构建成可调整的业务结构,而代表企业业务过程的企业应用系统应该能够根据企业业务过程的不断变化实现快速的调整。文[1]对BPR与BPCI之间的区别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但我们认为BPR与BPCI并不是严格的对立,尤其对于我国的企业在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压力下,首先要实施BPR,对自己的业务进行重组,这是一个剧烈的变化,这也是关系企业能够继续生存的关键步骤,但在实施BPR 的同时又要考虑到新的业务过程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在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企业管理的支撑实施BPR时,特别要考虑要实施的信息系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业务过程,否则,当信息系统跟不上业务过程改变的步伐时,信息系统将影响企业的发展。采用面向企业计算的问题求解环境,将方便企业根据业务过程的变化尽快地重建自己的应用系统。 3 面向企业计算的问题求解环境(EPSE) 缩短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以获得竞争的优势,使企业对于其业务应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集成不同的技术,保护现有的投资,在系统架构中集成Web应用,Client/Server应用和遗留代码资源。应用的集成,可伸缩性和复杂性的挑战使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一致的环境,该环境要满足: ? 在较低的中断风险下快速实施新的功能; ? 已实施系统的动态重新配置; ? 保证可维护和可升级性; ? 集中的和分散的配置; ? 来自不同生产商的组件的可重用性; ? 来自不同供应商的系统的方便协作; ? 非常高的可伸缩性(非常多的用户); ? 跨企业的互相连接业务过程; ? 质量、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 3.1 EPSE的概念 问题求解环境(PSE)[8]是一种面向领域的集成化的构造、编译以及执行应用系统的计算环境。开发PSE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在用户友好的环境中向领域专家提供软件工具以及专家辅助,使得他们能够产生更加快的原型思想和更高层次的研究成果。应用CORBA和XML技术构件问题求解环境是目前的一个主要方向。 EPSE是为了提供集成的面向企业业务过程管理的管理系统的开发和构造平台,向企业的管理者屏蔽底层的计算机技术,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的业务过程管理和改善,从而使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的变化。EPSE可以满足现代企业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它的成功应用将促进企业业务过程的持续改善并能够保证企业的管理系统与企业的业务过程尽可能的保持一致。 将科学计算的概念应用到企业计算中的,目的是让为企业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技术的需要。利用EPSE,企业的管理人员将更加清楚企业的业务流程,使得他们从理解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中解脱出来,致力于企业的业务过程的改善;企业应用的开发人员将能够根据企业的业务过程的变化快速构造出适应新的业务过程的应用系统。 3.2 EPSE的逻辑构成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构造了如图1所示的EPSE的逻辑构成图。
 图1 EPSE的逻辑构成
? ORB:提供了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对象可以透明地发出请求和接收响应,基于ORB机制可以充分利用分布的,可以互操作的对象构造可以互操作的应用,用户可以在不了解实现交互细节的情况下,建立共享资源的应用。OMG组织制订的CORBA标准、微软公司的COM/DCOM以及Sun公司的Java RMI标准是ORB中形成了分布对象计算领域的主流。ORB的应用解决了常见的工具/开发环境的问题,也就是将用户锁定到专有的技术和单个供应商,利用ORB通过构件层减少这种依赖,构件通过IIOP或其它来访问,独立于实现该构件的技术,这允许我们为每个构件独立地选择和组合技术。 ? 资源配置器:其功能是维护分布式可计算资源。系统中的可计算资源在被应用前都应该在资源配置器中注册,资源配置器维护与这些资源相关的信息;另外,资源配置器通过解析业务模型,通过系统构件库且/或集成第三方应用(也包括遗留系统),生成对应业务模型的应用系统。 ? 应用系统:该系统是完成企业的某个应用的软件,它是以软件构件组织起来的特定应用(如ERP、PDM等)。这些构件被存储于标准构件库,自身有其特定的属性与操作定义,它们受控于资源配置器。通过建模系统可以描述业务过程,一旦某个过程需要改善,在人机交互作用下借助于参考模型库中的参考模型,可以形成该过程的信息世界的定义。这样的定义被送达资源配置器,资源配置器从标准构件库中取到所需要的一组构件,并且/或者标准构件库取到所需的第三方应用,经过接口定义与编译操作,生成与建模系统描述相对应的应用。 我们将在另一篇文章中重点讨论参考模型、企业业务过程动态建模技术以及企业问题求解环境的体系结构。 4 结束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不断改善自己的业务过程,从而适应市场和技术的变化,建立EPSE利于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快速地调整业务,同时企业的应用系统可以快捷地改变以适应业务的变化。基于模型和参考模型方法构件企业的应用系统是EPSE的关键技术,开发面向企业计算的EPSE将是企业实现管理与技术集成的手段,也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俊. 以业务过程持续改善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体系结构.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博士后出站报告. [2] 董逸生,等,CIMS中的数据库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6.(12). [3] 崔亚军, 吴澄. 敏捷制造的研究. 第四届中国CIMS学术会议论文集, 1996. [4] 王雷, 张莉, 刘又诚, 周伯生. 企事业过程模型及其支撑环境. 第五届中国CIMS学术会议论文集, 1998. [5] 张后启, 王玉荣. 业务流程重组与ERP系统应用的结合. 电子与信息化, 1999(9). [6] 华萌. 企业流程重建成功的先决条件. 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999,20(7). [7] 李全龙, 徐晓飞, 战德臣, 叶丹. 面向敏捷虚拟企业组织建立的仿真与优化. 中国机械工程, 1999, 10(5). [8] S. Hariri, H. Topcuoglu, W. Furmanski, D. Kim, Y. Kim, I. Ra, X. Bing, B. Ye, J. Valente,"A Problem Solving Environment for Network Computing". A chapter in Problem Solving. [9] 高国军, 段永强, 张申生. 基于CORBA和多代理技术的可重构企业信息系统.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0-6, 6(3). [10] Environments book, edited by E. Houstis, R. Bramley, and E.Gallopoulos, IEEE Computer Society, 1998. [11] R.Otte, P.Patrick, M.Roy. 李师贤等译. CORBA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0). [12] 詹姆斯, 迈天(美). 李东贤等译. 生存之路―计算机技术引发的全新经营革命.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8). [13] Hammer, M. Reengineering work: don’t automate, obliterat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July/August, 1990. [14] Hammer, M., and Champy,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 New York: HapperCollins, J. 1993. [15] Grover,V. From business reengineering to business process change management: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rends and practices. 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46: 36-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