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柏林(1936-)
男,研究员,曾主持设计"XT-21尾随机信号产生器"、"ZSK-1自动随机振动均衡分析仪"、"战役训练作战模拟系统"等大型工程项目,编著有《作战系统工程导论》、《国防战略系统分析(军备控制)》、《军备冲突决策》、《计算机战役战术训练模拟系统军事总体设计原理》等专著。先后在国内外有关学术会议以及学术刊物上发表过150多篇学术论文与文章,曾获1992年全军和军事科学院研究工作二等奖、三等奖及1996年度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 从“需求牵引”看“十一五”我国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机遇
目前,全国都在认真学习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并努力从中寻求各行各业在“继往开来的十一五”期间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
“十一五”时期能否继续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下一个十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能否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面对这样的战略机遇期,耽误不得;处于发展关键期,失误不起。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后,突出强调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关键时期的一次关键会议”―这是国内外广大舆论界对于第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基本定位。对于关心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未来发展的人们来说,为了正确应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必须要正确理解“建议”的实质。
1.1 怎样理解“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建议”提出的“‘十一五’发展目标的总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二是社会全面进步。
(1) 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建议”要求:“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在上述目标中,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约20%这两个具体数字指标,是一个崭新的提法。“建议”根据“十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调整修订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已经确定的目标,提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考虑到人口增长的因素,“人均目标”比“总量目标”的要求更高。从GDP总量翻番改为人均翻番,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不断增强。
“建议”要求,“十一五”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目标是针对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重的问题而提出的,突出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有效化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2) “建议”提出的“十一五”规划目标是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突出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
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建议”针对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问题、公共服务问题、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问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应对举措。“建议”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着力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着重就民主法制、精神文明、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提出了目标要求。
1.2 怎样理解“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并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前进航向。具体如下:
(1) 着力破解“三农”重大难题
“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我国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和难点不在于城市和城市居民,而在于农村和农村居民。“三农”问题难在众多的、而且不断增长的农村人口与有限的农业生产资源的尖锐矛盾。因此,国家发改委提出,必须要有新的思想和思路,即:如何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来破解“三农”问题;如何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来破解“三农”问题;如何通过明显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来破解“三农”问题;如何通过扩大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的范围来破解“三农”问题。
(2) 增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增长中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整体素质不高和运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从三次产业看,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这三个“缺乏”集中起来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所以,“建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希望:一是要充分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二是要充分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三是要全面把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四是要加快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3) 按照定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建议”完整地阐明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这就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建议提出要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等四大机制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建议”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谋发展、突破行政区谋发展、尊重自然规律谋发展的理念。
(4) 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社会
“建议”从资源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已经上升到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主要矛盾之一出发,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
我国资源相对不足,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水和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许多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且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衡。同时,我国目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不足的矛盾。资源瓶颈约束若得不到有效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
为此,“建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重大举措,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也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建议”还提出,要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这既是“十一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完成战略任务的重要保障。
从上所述可知,只有从“需求牵引”的战略发展的高度,才能比较透彻地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