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自动化领域的权威旗舰网络媒体,控制网创立于1999年7月,是中国举行的第十四届IFAC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大会的中国官方组织机构的唯一指定网站。控制网是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 委员会(ECC)的秘书处常设之地。是北京自控在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设的网站。
标题 | 自动化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
技术领域 | |
行业 | |
简介 | 现代纺织设备运用自动化等高新技术,实现了纺织生产过程中各种参数的在线检测、显示、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实现了设备运行的自动监测、显示、超限报警等功能,保证和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成本,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 |
内容 |
1自动化技术在清梳联设备上的应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异性纤维在线自动检测清除装置,采用彩色数码摄像技术,通过面扫描,修正照度差异,光谱分析能精确判定异性纤维大小及位置,由高速气流将异性纤维排出。 2自动化技术在并条工序中的应用 国外产的RSB-D30型并条机及HSR-1000机,除配有开环或闭环自调匀整装置以外,还配有质量监控系统,发生质量超限故障立即停车报警,自调匀整装置很灵敏,传感器对棉条发生的探测信号可保持每1.5~4mm匀整一次,这相对于高速并条机,单位时间里控制频率很高,匀整频率达毫秒级,因此棉条均匀质量高,可将土25%的棉条均整到土1%以内。这种并条机生产的棉条不必再由试验室控制支数偏差,因此在组成新的转杯纺工艺过程中可不再考虑棉条重量偏差的离线检测试验。
3自动化技术在自动络筒机上的应用 德国施拉夫霍斯特公司生产的D338型、V338型Autoconer自动络筒机的技术优势在于带有自动真空控制系统的低压抽吸装置以及用传感器控制的物料流程系统。其最为突出的是运用公司多年的研究成果开发研制的Autotenes纱线张力控制系统。它采用的纱线张力传感器能连续直接测得每个络纱锭子的纱线张力,并将张力值输入纱线张力控制单元以调整张力,使之保持某一常数值。由于张力恒定,筒子卷绕密度均匀,减少了废料,降低了能耗。张力值可由信息处理器集中设定。机上带有触模式控制屏和集成式清纱器,能监控整个生产过程,告知实时生产数据。
新型的粗纱机均由计算机控制多台变频器,交流伺服驱动器,再分别控制多台电动机的同步传动系统,从而简化了复杂的机械结构,取消了锥轮变速装置、三自动成形机构、计长装置等。利用计算机储存多品种的最佳工艺,更换品种十分方便;采用传感技术,检测纱线张力,通过计算机实现张力控制;采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粗纱的卷绕成形功能和实现经轴、织轴的理想卷绕,使机构简化,操作方便,性能改善,质量提高,粗纱条干水平达到乌斯特公报5%,提升了设备的档次和水平。 1983年米兰国际纺机展览会以后曾有人预言,传统环锭纺纱技术将被新型纺纱所取代。但是,第10届国际纺机展览改变了这种看法,许多新技术的成功, 自动化程度的不断发展,使环锭纺纱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有些机型将检测结果通过变频调速直接改变工艺参数,简化了机械结构,有的机型通过检测、显示还能直接匀整输出纱条的质量。操作自动化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自动清洁、自动调速、定位停车、自动落卷、自动落纱、自动换筒、自动接头、自动排除落棉等等,凡是需要人工操作的部位和动作,都尽可能地实现机器自动操作。不仅减少了操作管理人员,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更为重要的是,由机器代替手工操作,消除了人为因素对生产的影响,提高了操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因而保证了产品质量。在大幅度提高单机生产水平和操作自动化的基础上,环锭纺纱正向全流程连续化生产发展。 6自动化技术在新型纺纱技术的应用 6.1新型气流纺纱机已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自动化
7自动化技术在无梭织机上的应用 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无梭织机的技术水平和品种适应性不断创造新水平,使织机操作实现了自动化,如开关车的程序控制,定期自动加油;利用微机自动收集、显示织机的各种生产参数和运行情况,包括速度、产量、效率、停台及原因分析、织轴经纱存量、在机织物卷装等等,因而提高了管理水平,提高了生产效率;电子送经和电子卷取组成了经纱张力的自动控制,基本上消除了纬向疵点;电子选色,微机自动变换织纹组织,集中改变织物图形,通过单机和中央控制台的双向通讯还能实现群控;瑞士吕蒂L5100型喷气织机根据不同织物的要求,由微机自动计算和优化主喷嘴和辅助喷嘴的气压和启闭时间,从而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减少了气耗;有些机型还能自动排除纬向疵点。据介绍,有的制造厂开始研究梭口外纬向疵点的自动检测,以及在线断经的自动检测和排除方法。有人预言,不用很长时间,有可能实现织造生产的完全自动化。 结束语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是纺织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传统的纺织工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也正好为解决这两个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自动化、连续化继续是纺织业界人士的追求,自动化和工序间的连续化将有效保证产品质量和减少用工数量,提高纺织企业的效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控制技术已经渗透到纺织服装的各个领域。 [1]高孝纲.我国的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J].纺织导报,2001(5) [3]曹可栽.国外纺织工业计算机应用的新动向[J].上海纺织科技,2002(2) [4]梅自强.国内外现代棉纺织技术发展展望[J].纺织信息周刊,2003(12) [5]梅自强.国内外织造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6]黄 伟,叶国铭.变频调速在粗纱机上的应用[J].东华大学学报,2004(1) [7]赵长秋.络筒机技术改造综述[J].黑龙江纺织,200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