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自动化领域的权威旗舰网络媒体,控制网创立于1999年7月,是中国举行的第十四届IFAC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大会的中国官方组织机构的唯一指定网站。控制网是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 委员会(ECC)的秘书处常设之地。是北京自控在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设的网站。
标题 |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保护系统的研究 |
技术领域 | 变频器 |
行业 | 机床 |
简介 |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在电力系统和厂矿企业开始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有两个构成部分:微机保护和实时监控,本论文重点对微机保护进行系统的阐述。 |
内容 |
如前所述,这种传统的监控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信息变换、检测依靠传统电磁测量仪表、继电器等模拟式设备,测量误差大、设备数量多;不能记录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和顺序:仪表、继电器体积大、功耗大,使控制室面积增大,值班人员不易观察、监视。 (2)依靠人的感官和判断,对信息接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误差,感官与大脑对信息的灵敏度、分辨能力和处理能力有一定限度。对于变化快的信息,以及短时间内处理的信息量很多、超过人的能力限度而来不及反应时,将出现丢失信息或出现差错,都将导致错误判断和处理。 (3)信息传输方面,投资大,由于采用强电流信号直接传输,虽然抗干扰性能好,但是通道中功耗大,导致误差增大,传输距离有限(小于1km),且用作通道的控制电缆截面大、数量多,又造成一次性投资增高。 (4)二次系统无自检、存储记忆和复读功能,若元器件及仪表继电器本身损坏,不能及时发现、诊断和报警,影响了监控的可靠性,尤其继电保护拒动、误动作,甚至可能酿成重大事故。 (5)监控系统水平低,二次系统中信息交换和通信能力差、信息资源无法综合利用、不能进行直观的画面显示,监控系统的整体功能不能有限的发挥。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晶体管型弱电化集控装置,虽对传统监控、保护系统的某些方面有所改进,如采用弱电流、低电压信息流选线控制方法等,使控制室面积减小,并简化二次回路,但未从根本上突破原来的工作模式。因此,要想根本上解决以上缺陷,最根本的方法还是采用变电站微机监控与保护,进而实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2 继电保护技术介绍 2.1 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历史 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继电保护提出新的要求,而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在40余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 建国后,我国继电保护学科、继电保护设计、继电器制造工业和继电保护技术队伍从无到有,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先进国家半个世纪走过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阿城继电器厂引进消化了当时国外先进的继电器制造技术,建立了自己的继电器制造业。在60年代中期我国己建成了继电保护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和教学的完整体系。这是机电式继电器繁荣的时代,为我国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50年代末,晶体管继电保护技术己在开始研究。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是晶体管继电保护蓬勃发展和广泛采用的时代。 70年代中期,基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集成电路保护己开始研究。到80年代末集成电路保护已形成完整系列,逐渐取代晶体管保护。到90年代初集成电路保护的研制、生产、应用仍处于主导地位。这是集成电路保护时代。 从70年代末开始了计算机继电保护的研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着先导作用。1984年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首先通过鉴定,并在系统中获得应用,揭开了我国继电保护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为微机保护的推广开辟了道路。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研究,保护软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可以说从90年代开始我国的继电保护技术己进入了微机保护时代。 2.2 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 继电保护技术发展趋势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保护、控制、测量与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 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3.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概念 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将微机监控、微机继电保护和微机远动功能统一进行考虑的研究,从充分发挥微机作用、提高变电站自动化水平、提高变电站自动装置的可靠性、减少变电站二次系统连接线等方面对变电站的二次系统进行全面的研究工作。该项工作进行了约十年时间,随着微机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了实用阶段,于是出现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并且展现了较强的生命力。 3.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组成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在变电站常规二次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将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包括控制、信号、测量、保护、自动装置、远动装置)利用微机技术经过功能的重新组合和优化设计,对变电站进行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它具有如下特征:功能综合化(其综合的程度可以因不同的技术而异);结构微机化;操作监视屏幕化;运行管理智能化。 在微机监控系统的基础上,介入微机保护和自动装置(含远动RTU),承担整个变电站信息处理、与上层调度通信以及全部监控、中央信号和保护自动化的功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基本构成可分为两类:一是在控制室进行集中测控的集中式方案,即将所有二次设备以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及保护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子系统,如图2所示;二是分层式结构,即将测控单元就地下放,安装于一次设备旁边或上面的分散安装方案,以间隔为划分,每一个间隔的测量、信号、脉冲、控制、保护综合在一个测控单元上,对35kV及以下间隔,可直接安装在开关柜上,高压和主变压器部分集中组屏于控制室内,如图3所示。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主要部分是分层、分布式设置的各种微机和微处理器
3.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保护系统的功能与特点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