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简介

作为中国自动化领域的权威旗舰网络媒体,控制网创立于1999年7月,是中国举行的第十四届IFAC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大会的中国官方组织机构的唯一指定网站。控制网是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 委员会(ECC)的秘书处常设之地。是北京自控在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设的网站。

  • 公司类型:其他

联系方式
  • 控制网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十街辉煌国际2号楼1504室
  • 邮编:100085
  • 电话:010-57116291 / 59813326
  • 传真:010-59813329
  • 网址:http://www.kongzhi.net
  • Email:mahongliang@kongzhi.net
  • 联系人:市场部
案例详细
标题工业以太网的安装,调试和诊断技术(八)
技术领域工业以太网
行业
简介
内容



    张龙(1974-)
男,1996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专业,研究方向为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等技术。

8.1 工业自动化中的以太网

    8.1.1 现场总线和以太网

    既要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的生产率,又要降低成本,这始终是工业自动化不断创新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20年前INTERBUS现场总线应运而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传输过程数据的传感器/执行器现场总线系统。现场总线技术采用串行通信取代传统的PLC并行接线方式,采用数字信号取代4~20mA模拟量信号传输,是通信技术应用到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一次技术革新。

    由于采用特殊的集总帧传输协议和环型/树型结构,INTERBUS系统不仅具有快速、周期和等时数据通信极其出色的性能,而且也提供综合诊断功能,实现故障快速处理,使停机时间降至最短。同时由于光纤的灵活使用,而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由于与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的连接价格低廉,所以INTERBUS现场总线系统迅速被用户广泛地接受。截止到2006年底,INTERBUS在世界各地的安装量超过1100万个节点,在为数众多的工业现场超过90万套应用系统。INTERBUS CLUB采用Frost-Sullivan调查评估法经过准确计算,INTERBUS现有的安装节点总值超过14亿美元。

    当今销售市场的特点是随着各种产品品种的不断增加,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例如,1990年汽车的生命周期是9.5年,一个生产线平台可生产8种汽车车型(轿车、旅行车及敞篷车等)的生产。而在现在,生命周期平均只有6.5年,同样一个平台要生产一个汽车品牌的14种不同车型。能够提升大量生产的成本效益,比通常情况更早地收回投资(ROI)对生产制造厂来说是必需的。为此,需要不断地降低开发和工程费用,该费用占整个成本的较大份额;同时应该确保现有的解决方案能够简单地集成到新概念的系统中。这样一来,为了挖掘新的生产潜力,公司内部的通信体系结构就成了决定因素。

    当前,公司网络的特点是生产区许多孤岛解决方案之间,以及工厂与监控级之间复杂的耦合连接和数据交换机制。不做极大努力,要想完成对于精确加工和生产控制十分重要的机器数据进行透明访问是不可能的。因而,目标是必须开发一个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它将保证所有的机器设备部件联网,而且能够连接到生产规划和公司监控级。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是统一采用以太网。如图1所示,由于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功能,随着公司的增值开发过程,以太网将逐步连接孤岛解决方案。


图1  采用以太网的统一网络体系结构

    以太网具有世界统一的通信标准,在办公通信中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在工业环境中它也已经用于分散机器设备区段间的相互连接,以及与上一级系统的连接。在工厂自动化行业其优点是无缝传输大容量数据,同时可交换各种服务,并能使用标准组件和工具。目前,低实时能力和高抖动是其最薄弱的地方。为此,各家制造商和组织都在积极开发扩展的以太网协议,它们将满足工业现场通信的特定需要。 

    8.1.2 实时以太网通信

    一个系统是否具有实时能力基本上取决于相关应用的需求。通常把传统的现场总线例如INTERBUS,PROFIBUS或者DeviceNet/CAN描述成具有实时能力。在所有的情况下,实时能力只是一个定义问题。如果信号和达到的响应时间满足任务需求,那么这个就可以定义为实时。如果这个时间是完全确定的,那么我们称这个系统是“具有硬实时能力”。在一个确定性系统中,例如SERCOS和INTERBUS,除了系统相关的偏差(抖动)外,CPU信号的计算可以精确至微秒级。实时性和确定性是采用TCP/IP通信的标准以太网最大的弱点之一,因此也是工业以太网协议需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

    系统在任何环境下和在任何操作条件下对所有事件作出正确而及时响应的能力可以描述为“具有实时能力”。通常,实时能力的需求是用保证响应时间来表达的。

    在一个由分布式组件组成的系统中,组件特性以及设备之间所使用的总线特性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考虑的值是通信系统的参数,例如网络吞吐量(带宽),等待时间,等待时间偏差(抖动)和同步性。对于一个必须要完成同步操作的任务而言,其各个网络节点的同步性尤其关键。

    一个系统如果其使用的组件满足下列相关要求的,则其具有实时能力。

    * 终端设备在规定时间内处理数据。

    * 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在确定时间内完成。

    * 当交换机用于分发以太网报文时,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

    以太网最初的CSMA/CD方法由于存在冲突而造成延迟不能排除,因而已不再适用。目前,在使用以太网时,有许多不同的策略可用于实现两节点之间的通信达到确定的响应时间。

    对于基于以太网的实时通信的未来标准,就控制系统硬件、I/O终端设备和基础设施有各种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各种架构所使用的以太网通信技术也不一样。Ethernet/IP需要一个强大的交换技术,而在I/O组件应用方面相对来说简单得多。Powerlink则需要集线器技术作为其基础设施,这是因为假设由于其稳定的通信顺序,而没有冲突发生。PROFINET RT数据传输要求交换机支持IEEE802.Q定义的虚拟局域网VLAN标签,通过优先级排序,从而使实时数据能作为优先级高的信息快速转发至控制系统。对于EtherCAT和PROFINET IRT,在网络设备中应用了专门ASIC,用来及时地在协定点传输设备数据,以使实时通信得以实现。

    要保证像以太网这样的分布式网络协议的实时性十分困难,因为站点传输准备就绪并不能协调一致。当每个站点从上一协议层接收到待转发的数据时,开始进行传输,而且传输通道是空闲的。以太网控制器从IP层接收数据包的时刻点视站点内部或外部事件而定。

    确定性的响应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得到:

    * 使用时间戳,可以根据时间分配帧,即使是实际的传输不再同步。

    * 采用固定时间槽模式进行同步的通信,为每条信息和每个设备分配固定时间槽,确保了时分复用多路中无冲突传输(TDMA—时分复用多路存取)。

    两个方法的需求是所有站点都要以相同的同步时间基准进行操作。一个根本的问题是如果在传输路径中没有确定性通信,则如何同步分布站点的时钟。目前已经提出许多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下面将介绍其中两个主要的解决方法。

    网络时间协议(NTP)被用来同步分布的时间服务器和客户机。在层次性的NTP模型中,一些参考资源被连接到通常可访问到的网络设备(主时间服务器)上。主时间服务器(第一层)包含了一个基于一个GPS信号的参考时钟,一个广播时间频率或者一个内部的时钟(在自主系统中)。NTP的任务就是协调这些主时间服务器和低层服务器之间的时间信息。

    NTP的一个简化版,简单网络时间协议(SNTP),是为自动化技术中性价比更优的系统而开发的。SNTP目前是第四版,它能使得通过远程调用(RPC)进行简单无国界操作。SNTP是基于UDP/TIME协议算法之上的。

    IEEE1588被称为是“用于网络测量与控制系统的精确时钟同步协议”,简称精确时间协议(PTP)。它为大量分布式实时时钟的同步定义了方法和程序,而这些分布式实时时钟是通过发送数据包的网络相连的。

    IEEE1588标准由三个方面组成:

    * 用于PTP网络自动分割的方法

    * PTP时钟的设计

    * 网络化PTP时钟的同步

    PTP提供了如下的解决办法:如果所有的设备都相连且可以被寻址,其中一个设备被用来作为主时钟。在图2中,即设备A。它发送一个由软件生成的初始同步信号到总线上,其中包含本地时间(T aa)和协议栈延时的预估值(软件延时)。当前的传送时间被硬时钟记录(T ab),传送给软件驱动,并在第二个报文(follow-up)中发送。接收者可以用第一个报文,第二个报文以及它自身的时钟(T ad和T bd)来计算出与主时钟之间的时间差。这个同步过程在同步信号周期内重复执行。所需时钟频率是基于所期望的精确性、晶振的稳定性以及系统中温度的波动。在协议范围内该值可介于0.125Hz到0.5Hz之间。



图2  时钟同步

    主时钟监控是由最佳主时钟(BMC)算法决定。每个PTP时钟必须在规定的数据集中发布其属性,以为所有的总线设备都可以访问得到。这将使设备决定它们是作为主设备,还是从设备进行操作。

    8.1.3 工业以太网标准

    在一些大公司和组织的强力支持下,工业以太网协议最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基于以太网的方案已经越来越多地用于工业数据通信。在现场总线国际标准IEC61158第三版中,纳入了基于以太网概念的PROFINET、Ethernet/IP和Fieldbus Foundation HSE。与此同时,IEC SC65C委员会开始启动一个新工作项目IEC61784-2 “基于ISO/IEC8802-3通信网络实时应用的附加行规”标准制定工作。相应的活动在IEC SC65C/WG11 “实时以太网(RTE)”第11工作组中进行,该工作组将定义通信行规直至2007年8月。此外IEC61158标准已经包括了通信系统的RTE扩展方案,如PROFINET IO。其它基于以太网的解决方案,如MODBUS TCP,EPA,EtherCAT,PowerLink等,其基本规范现已作为PAS(Publicly Available Specification)公共可用规范发表,并将进入2007年底完成的IEC61158下一个版本。这其中,EPA是由浙大中控推出的工业以太网标准,它是我国制定的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自动化国际标准。

    2004年,INTERBUS Club正式宣布全面支持Profinet工业以太网。INTERBUS Club和Profibus User Organization组成联合工作组,共同开展PROFINET协议规范的制定工作。这意味着在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现场总线Profibus和INTERBUS都支持Profinet技术,从而保护了制造商与用户在更新换代自动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时所做的大量投资,保证从现场总线到以太网技术的平滑过渡。

8.2 PROFINET技术

    PROFINET是PROFIBUS国际组织提出的基于工业以太网的自动化标准,用于实现基于工业以太网的集成、一致的自动化解决方案。INTERBUS Club曾对各个制造商和组织所开发的以太网协议性能特性及其相关规范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详尽研究,所得的结论是PROFINET能最好地满足工业通信的需要。

    PROFINET提供适应各种类型设备的三种通信信道:标准通道(TCP/IP, UPD/IP),实时通道RT(Real Time)和等时同步通道IRT(Isochronous Real Time)。这三种通道在同一个网络或设备上能够同时运行,如图3所示。


图3  PROFINET系统通信通道

    标准通道适用于具有100ms典型响应时间的简单设备。它能够用于设备的参数化和组态,如读取诊断数据。对于典型循环时间低于10ms的场合,RT通道具有与最新现场总线系统相同级别的性能,在设备中RT通道能够采用软件方案实现,通道支持用户数据、事件驱动报文和报警等高性能周期传输。循环时间小于1ms和抖动低于1us的IRT通道用于高动态的运动控制应用。IRT基于一个以太网芯片,用它在IRT网络中创建高动态特性。



图4  PROFINET的实时性和通信通道

    为了实现制造过程最佳化,可直接访问控制和生产级的所有自动化数据应该是生产计划管理系统最重要的因素。PROFINET使用以太网标准通信技术和IT技术,如OPC、XML、COM/DCOM、DHCP、SNMP、FTP和HTTP,与TCP/IP和RT技术一起共同将上述需求付诸实践。

    8.2.1分布式自动化(PROFINET CBA)

    PROFINET CBA(Component Based Automation)基于组件的体系结构模型,由于其定义了子系统及其设备之间的工程设计和通信,所以它支持将自动化功能分散于各个智能子系统的发展趋势。所谓“组件”就是实现基于开放标准的模块化、分布式应用的一种统一的软件结构。具体讲,就是将机械组件、电气/电子和用户程序也就是一个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工艺模块抽象成一个可以反复使用的“组件封装”。组件可以独立运行,并且可以方便地与其它组件交换数据。

    在PROFINET工程设计分三个阶段创建系统范围的应用,即:

    (1)创建组件

    机器或设备的制造商创建组件(作为工艺模块的通信封装)。与以前一样,采用有关的制造商专用的工具对这些组件进行编程和组态。这样,就可继续使用现有的用户程序,编程和维护人员可继续发挥他们已有的技能。完成后,以PROFINET组件的形式封装用户软件,并以XML文件的形式创建了组件描述(PCD),在PROFINET协议中对该文件的格式做了规定,这些组件描述将输入到连接编辑器的组件库内。

    (2)互连组件

    使用PROFINET连接编辑器i-Map,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将已创建的PROFINET组件从库内取出,并将它们互连以应用。应用简单的图形组态,连接代替了以前费时的通信关系的编程。连接编辑器将贯穿整个系统的各个分布式应用进行互连。它独立于任何制造商工作,并可组态任何厂家的PROFINET组件。

    (3)下载连接数据

    将这些组件连接后,点击鼠标就可将连接数据、代码以及这些组件的组态数据下载到PROFINET设备中。因此,每台设备都熟悉其所有的通信伙伴、通信关系和可交换的信息,从而可执行该分布式应用。



图5  PROFINET基于多制造商的工程设计概念

    8.2.2 分散式现场设备(PROFINET IO)

    由于有PROFINET IO,PROFINET规范就能为简单的现场总线设备提供一种集成模型,该简单设备相当于通常所说的分散I/O。在工程设计时,设备以熟悉的现场总线环境方式编址,通过设备描述和逻辑上分配控制器,使用指定的工程工具(PCWORX, STEP7等)实现集成。

    由于网络上所有的以太网设备具有相同的通信权,现场总线技术的主站/从站处理方式要转换成PROFINET IO提供者/消费者模型。提供者是一个发送器,它传送非请求型数据给通信伙伴,然后由消费者处理数据。

    在PROFINET IO架构中,有如下不同的设备类型:IO控制器,IO设备,IO监视器。

    IO控制器是一个访问与其相连的指定IO装置的设备。在分布式功能单元内,它通常是一个顺序控制器,它与指定的现场设备交换输入和输出信息。

    IO设备是一个分布式现场装置(如远程I/O、驱动、阀岛、开关等),它被分配给一个或多个IO控制器。它不仅发送过程和组态数据,而且也发送报警信号。IO设备之间数据交换通信量由提供者/消费者子模块的组态控制。

    IO监视器可以是一个编程设备或是一台工业PC,它像IO控制器一样能够访问所有的过程和参数数据。

    在IO控制器、IO监视器和IO设备之间存在应用关系。这些关系同样也包括用于组态数据(标准通道)、过程数据(实时通道)和报警(实时通道)信号传输的通信关系。使用上下文管理系统(Context Management System)创建这些关系,管理系统也用于设置通信关系的相关通信参数,该参数被用于建立和消除设备的标识。

    为了便于寻址,上下文管理系统使用设备模型来描述从PROFINET IO视点所看到的一个指定现场设备的功能。对所有的现场设备来说,该视点必须是一致的,从而允许不同制造商的产品和不同设备之间通信。由于一个设备可包含多个IO逻辑设备,所以PROFINET系统中IO设备与物理现场设备不必要相对应。IO设备自己定义槽位,只要它们至少由一个代表实际功能的子模块组成,该槽的模块就能被集成。



图6  PROFINET IO设备模型

    8.2.3 现场总线的集成

    使用代理服务器(Proxy),能够很容易地将现场总线方案集成到PROFINET系统。代理服务器在这里被看作是以太网中现场总线设备的代表,它把连接到下一级的现场总线系统(INTERBUS,Profibus等)的设备集成到较高级的PROFINET系统。这样,在PROFINET环境中仍能发挥现场总线的优越性,例如INTERBUS总线的高动态性能、本地化诊断以及无需设置设备系统自动组态功能等。

    PROFINET使用基于XML语言GSDML(类站描述标记性语言)对设备进行描述。把所有相关的现场设备数据(包括技术特性和通信信息)进行描述从而使得设备能在PROFINET网络中获得地址。以下是一个在STEP 7环境下集成的例子,其中在硬件配置器中把INTERBUS 代理服务器作为下层INTERBUS系统的代表进行集成。可选择从不同开发环境中进行设备集成,这也表明不同厂家设备组网的互操作性。在下面的例子中,这些信息对组态而言非常重要:

    * A代理服务器 FL PN/IBS

    * B INTERBUS 代理服务器的FL PN/IBS的GSD文件

    * C INTERBUS 代理服务器集成为PROFINET IO设备

    * D INTERBUS 代理服务器的IP地址

    为了使PROFINET IO符合现场总线的要求,采用模块映射的概念将现场总线系统集成到PROFINET IO中。这意味着用户不需要其它单独的现场总线配置器。设备组态可以在PROFINET组态软件工具中完成,如采用西门子SIMATIC STEP7或菲尼克斯电气PC WorX软件。

    一个INTERBUS的结构通过一个PROFINET IO 代理服务器(INTERBUS 代理服务器/总线耦合器)集成到PROFINET网络中。这个代理服务器是基于以太网的PROFINET系统和INTERBUS现场总线系统之间的网关。设备专用的GSD文件不仅包含了预定义的INTERBUS设备(设备描述),还包含了所有适用于通用模块的INTERBUS设备描述和变量信息。这意味着在INTERBUS 代理服务器下的设备都可以添加到硬件目录中去。一旦这个“代表”集成之后,低层的设备也可通过拖曳的方式移到代理服务器中的空闲槽中。INTERBUS设备主站占用1号槽。槽号与其在INTERBUS物理设备位置+1相对应,集成是用槽/子槽机制描述的。

    INTERBUS代理服务器的启动方式和其它I/O设备一样。一旦分配了一个PROFINET IO设备名称(设备命名),期望的配置便可从软件工具下载到控制器中(I/O控制器)。当系统启动后,控制器初始化所有配置了的I/O设备。在启动阶段,各个参数从软件传送给I/O设备。对INTERBUS来讲,INTERBUS主站集成至INTERBUS代理服务器中,所传参数包括主站配置所需要的所有参数。组态错误信息,如不正确的INTERBUS设置,将在INTERBUS代理服务器的启动阶段被检测出来,并以文本格式在软件中显示。

    在启动阶段,INTERBUS设备的输入、输出数据映射为PROFINET IO系统中的相应过程数据。因此,一个完整的INTERBUS段在模块映射中只需要一个以太网帧。这个帧包含了各个INTERBUS设备的数据。

    一旦组态被存储和编译后,就可通过“在模块中装载目标系统”(Load destination system in module)菜单项传送到PROFINET IO控制器中(本例为S7型CPU)。装载成功后,S7 CPU使用所存储的组态启动。这样,INTERBUS组态帧便可临时存储在INTERBUS代理服务器中,并通过其参数激活,这些参数包括槽号、“ID代码”、“过程数据长度”、“总线层”、“选择组”以及“组编号”等。



图7  PROFINET网络中的现场总线

    由于设备结构用作组态帧,因此是以连续的方式占用槽。含有设备描述(包括名称和订货号等信息)的INTERBUS设备,可从硬件目录中进行选择。对于那些没有设备描述的设备,在硬件目录中含有模块属性相同的相应通用模块,可以从中进行选择,如图7所示。必须知道所要插入的设备的过程数据长度。通过过程数据长度,在S7 CPU中可以定义设备的IO地址。

8.3 结束语

    近二十多年由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也随之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和改革,自动化工程师不仅将这种新技术大胆的运用到工业实践, 而且对如何将现代通信技术成功地应用到工业自动化控制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事实证明现代自动控制的发展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的,无论是现场总线还是工业以太网都对工业控制系统的分散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一体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近10年来兴起的工业以太网技术是计算机数字通信技术向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延伸,它的发展将促使自动化系统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它集中了自动化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等多种科技成果。由它组成的开放式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国内外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应用,使传统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技术革命的深度和广度在自动化控制领域是空前的,越来越受到电力、冶金、交通、石化、楼宇、建材、轻工、纺织、矿山、环保、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广泛重视和应用。

    工业以太网技术在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彻底地分散控制。工业以太网控制系统既是一个开放通信网络,又是一种全分布控制系统。它把作为网络节点的智能设备连接成自动化网络系统,实现基础控制、补偿计算、参数修改、报警、显示、监控、优化的综合自动化功能。是一项以智能传感器、控制、计算机、数字通信、网络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在制造领域形成了信控一体化的体系结构,就是以资源规划层(代表软件为ERP)承担系统的经营管理和生产计划等管理和计划工作,以制造执行层(MES)完成现场监控、生产调度工作,以现场控制层(FCS)实现对底层设备的控制。底层设备的信息通过现场总线传递到制造执行层,并可被资源规划层使用,同样资源规划层中的生产计划也会逐渐细化通过现场总线传递到相关的设备控制器中,从而实现制造系统中信息的交换与共享。而工业以太网将成为这种系统统一的通信技术。

    本系列讲座介绍了工业以太网的技术体系,对工业以太网的组成结构和通讯协议进行了论述,详细地介绍了工业以太网的数据传输方式,并对工业以太网的组态和软件系统进行了论述,介绍了Factory Manager的使用和编程方法,以及工业以太网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实际系统的安装和连接的原则和方法;同时对工业以太网的诊断与维护,安全规范和发展进行了论述,介绍了INTERBUS技术和工业以太网技术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最后也介绍了PROFINET技术。

    当然,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这两种工业通信方法进入控制系统有前有后。现场总线在工业生产实践中已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其在控制系统现场层的数据传输强大的优越性。工业以太网以它的价格优势、技术成熟、易于与控制系统管理层数据的传送和集合等特点,也越来越多得到了人们的重视。究竟在生产实际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工业通信技术有待于工程技术人员的不断探索,以实践出发,提出一个实际可行的方案。此系列讲座仅仅希望能作为今后采用工业以太网技术的一个参考。

作者信息:

    张龙 杜品圣(工菲尼克斯亚太电气(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