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德华福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最早研发、生产和销售高压变频器的专业制造商之一。利德华福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荣获火炬项目、中国名牌、十大品牌等荣誉称号,是国家变频器标准的主要起草审定单位,是业内最早通过“三合一”认证的企业,也是唯一一家连续四年荣登“福布斯企业潜力榜”的高压变频器企业。利德华福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大功率等级高压变频器的领导者,并连续创造了国内高压变频器行业的多个“第一”,为全球节能减排做出了突出贡献。
标题 | 300MW机组引风机变频负压控制的应用 |
技术领域 | |
行业 | |
简介 | |
内容 |
变频调速装置可优化电动机的运行状态,大幅提高其运行效率,达到节能目的。过去受价格、可靠性及容量等因素限制,在我国风机市场上一直未能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电子器件和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压变频器的价格不断下降,可靠性不断增强,且模块化的设计使其容量几乎不受限制,相应地高压大容量变频器也被逐步大量应用。
2.DCS控制中增加以下内容 3.运行方式及控制逻辑的说明 ![]() 4.引风变频自动参数整定试验及相关调试
(1)启动A、B引风机和高压变频器,将原2台引风机挡板的静叶调至100%,将炉膛负压设为-50Pa; (2)启动A、B送风机后,将其动叶(送风机挡板)开至10%,将A、B引风机变频置于最低转速225 r/min,同时将引风变频投入自动,然后进行定值扰动试验,将炉膛负压设定值改变20%,对变频自动变化情况进行记录; (3)针对压力调节的特性,先将积分时间放到较大的4min,比例系数放到0.3,然后逐步改变比例系数,用临界比例带法,进行参数设定。出现调节的等幅震荡后根据临界比例带的算法,先进行初设,有一个基本的参数。P=0.025,Ti=100s; (4)将A、B送风机动叶的开度按每10%的开度上行程试验,观察炉膛负压的变化情况,记录偏差大小以及偏差消除时间,完成后进行下行程试验,用A/B送风机的动叶进行扰动试验; (5)改变其中一个的开度为30%,观察引风变频的转速变化情况及负压的响应时间,再进行送风机的动叶扰动试验,每10%的开度上行程试验,观察炉膛负压的变化,记录偏差大小和偏差消除时间,及高压变频器的命令输出和转速的实际值,完成后进行下行程试验,核定单双风机运行的比例增益; (6)模拟MFT动作条件,在送风机动叶A、B的开度在50%的情况下,观察炉膛负压的变化,以及灭火后引风超弛环节的动作情况,进行完自动试验后,在引风变频投入自动的情况下,将有关引风变频的联锁进行一次实际动作试验; (7)在试验过程中,还需观察将送风机单侧拉掉,仿真运行中单侧送风机掉闸后,变频自动是否能够将负压控制到满意的范围; (8)锅炉的安全运行是全厂动力的根本保证,虽然变频调速装置可靠,可一旦出现问题,必须确保锅炉安全运行,所以必须实现工频—变频运行的切换。若1台引风变频故障,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需要引风自动控制由原先的静叶来调整。为此,须试验停1台引风变频,开大另1台引风变频,并将原引风自动(静叶)投入进行相应的扰动,通过试验,对其中的一些参数进行调整和修改。 根据上述调试,将引风变频的PID参数逐步优化,在变频方式下负压调整平稳可靠,调节品质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原有的静叶挡板调节在1台工频、1台变频的条件下,原有的静叶调整PID参数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当1台变频故障切回工频工作时,依然能够由原有的静叶挡板自动控制负压,这样为提高运行的安全性提供了备用空间。 5.实现引风变频调速后的效果
(1)风机变频改造后,电机实现了软启动,峰值电流和峰值时间大为减少,消除了对电网和负载的冲击,避免产生操作过电压而损伤电机绝缘,延长了电动机和风机的使用寿命。 (2)采用变频调节,实现挡板全开,减少了挡板节流损失,且能均匀调速,满足调峰需要,能够节约大量的电能。 (3)低负荷下转速降低,减少了机械部分的磨损和振动,延长了风机大修周期,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检修费用。 (4)具有控制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谐波含量小的特点,且有完善的保护功能,可实现零转速平稳启动,有利于电动机和风机的安全运行。 6.结束语
(1)现场引风机变频调节和静叶挡板调节2种不同运行方式的对比试验表明:引风机变频调节运行方式能满足机组出力要求,性能稳定可靠,自动调节品质有了较大改善,尤其是在响应速度上特别明显,另外基本消除以前使用挡板节流时执行器固有的死区大的毛病。 (2)在机组不同负荷下,入口挡板调节方式的运行效率只有55%左右,而引风机采用变频调节运行方式的运行效率基本在75%-80%,运行效率大大提高。 (3)使用变频调速技术,由于变速调节没有了风门挡板,节约了损耗在风门挡板上的能量,有效地解决了风机由于调节而产生的大量损耗,以其优异的调整性能和显著的节电效果,使风机处于较经济的状态下运行。 参考文献:
[1] 杜金城.电气变频调速设计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2] 谢麟阁.自动控制原理[M].西安: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摘自工控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