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莱(B&R)是一家自动化技术领域的全球性领导厂商,总部位于奥地利Eggelsberg,于1979年由Erwin Bernecker先生和Josef Rainer先生共同创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今天,B&R已经在全球68个国家拥有162个分支机构。
《自动化博览》:对于目前中国大量的老旧工厂面临的升级改造问题,openSAFETY技术能为其提供哪些帮助?基于工厂的投入与回报量考虑,openSAFETY技术是否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宋华振:我非常乐意回答这个问题,这正是openSAFETY最吸引终端用户的一个特点。与其它Safety协议不同,openSAFETY不绑定于某个公司或产品,不受现场原有系统的应用限制。例如:在原有的Profibus、DeviceNet、CANopen、Modbus甚至其它自主的总线均可运行openSAFETY,因此,对于终端用户而言,它原有的设备无需更换即可升级到SIL3等级的通信网络,其原有的投资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而无需将所有系统更换为某家特定的系统供应商就能确保连接。显然,这对于终端用户而言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因为对于投入和回报的考量,openSAFETY能够做到保护原有的投资能力,这也正是它提供给终端用户的核心商业利益。
Netslte(雀巢公司)的工厂就是openSAFETY的一个典型应用,将原本由多个自动化厂商提供的Safety系统通过openSAFETY的连接而升级为满足S I L 3 安全等级要求的系统, 包括了PROFIBUS/PROFINET、Ethernet/IP、Modbus和POWERLINK,另外的应用也将SERCOSIII融入其中。
《自动化博览》:在中国,openSAFETY技术主要应用于哪些行业?您认为这些行业用户对于工业安全的需求是什么?openSAFETY技术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
宋华振:目前,openSAFETY的主要应用是在风力发电、包装和纺织设备。风力发电对于openSAFETY的应用主要是在确保与发电机组本身安全保护有关的传感器的信息传递上,或是安全逻辑动作和执行机构。而对于包装和纺织行业主要应用的是SafeLOGIC的设计,行业本身存在对于人身安全的需求。在安全与生产效率之间,传统的安全技术会完全关断整个系统,从而确保安全,但openSAFETY则是寻求效率与人身安全之间的平衡。如何确保在保证人身安全前提下最小的能量消耗?这就必须依赖于快速的系统响应,最短的刹车距离和最为快速的提供速度和位置的控制,这使得与传统安全技术相比,openSAFETY更高效。
《自动化博览》:您认为中国的工业安全技术发展现状如何?
宋华振:目前中国工业安全技术处于一个热烈的关注期,人们关注的热度非常高,但这方面切实的实例还比较少,毕竟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而言,安全系统是一个庞大而没有产出的投资。随着对于人类生命的重视以及系统支撑的逐渐成熟,这些投资必然会得到更多考虑。当然,政府必须在其中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安全技术必须依赖于政府的“作为”,例如积极推动技术的提高、强制安全系统的投入和确保运行稳定等,单凭市场的自觉并不完全现实,即使在欧洲也完全是依赖于政府的强制执行。
越来越多的安全事故所带给人们惨痛的教训,使得中国政府在对于生产安全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其中包括了轨道交通、石油炼化、天然气输送、机器与设备、矿山等领域。
目前在全国工业标准委员会SAC/TC124下成立的SC10安全技术委员会虽然是在2010年年底才成立,但是,却是10个分技术委员会里发展最快的一个,云集了终端用户、安全系统供应商及系统集成商、认证机构,他们对于安全技术的需求非常迫切。该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家针对机械自动化、过程控制、交通、核电等多个领域的国家安全技术标准。此时若要去强制推行安全标准时机还不成熟,但未来这可能是一条必然之路。
《自动化博览》:欧盟已将对openSAFETY的强制认证推迟到了2015年,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这将对中国工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宋华振:坦率地讲,安全如果进行强制推行的话的确非常困难,因为这牵扯到多方、多个国家企业的经济利益问题。并且,就目前而言,从技术角度来说的确存在不成熟的因素,这将会造成非常高昂的成本投入。不同领域对于安全的需求也有巨大的差别,安全相关的标准与法规、技术也尚处于争论阶段,诸如此类的问题也使得欧盟无法很快推进安全的指令性执行。
由于欧盟中如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在机械工业及流程领域的市场影响力,欧盟对openSAFETY的态度会直接影响整个国际工业企业对于安全标准的推行,那么必然会影响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推进。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着手安全系统的开发与实施。而对于中国而言,必须积极地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到安全标准的制定中。如今,国内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研究所IEI已作为SAC/TC124对应IEC/TC65的标准制定机构,也有多名中国的专家在IEC安全技术委员会参与标准制定,这将使中国企业的声音反馈到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另一方面也作为一个桥梁将技术、政策、标准等信息在中国得以推广,提升中国企业对于安全系统的重视与开发。
摘自《自动化博览》2012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