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博览》立足于整个中国自动化产业,加强报道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自动化行业的政策、专项及相关发展规划。促进行业交流、引领产业发展,《自动化博览》立志于成为中国自动化领域中集实用技术与权威信息为一体的专业传媒。
■ 贵公司在帮助用户实现工厂信息化时都应用了哪几类产品?涉足了哪些行业?
姜亚春:霍尼韦尔的工厂信息化产品主要应用在石化、油气、矿山、造纸和化工五大行业,涉及到的产品包括软件工具和MES套件。早期的人机界面软件工具为Workcenter,它作为基于Web的信息发布平台,从PHD获得实时数据,以基于域策略和基于Workcenter自身定义的双重安全策略为安全保证,将生产数据发布到Internet。2012年霍尼韦尔在全球范围内发布Intuition 软件系列组合的旗舰产品 Intuition™ Executive。该软件能够针对问题进行预测、发现并识别改进时机。它的协同工作工具能够充分收集专家的知识及行业专精、共享信息、以帮助用户进行快速灵活准确的决策并加以实施,从而实现智能运营并解决核心挑战。
在MES产品方面突显出的是行业特性。石化行业的MES产品叫做Business.FLEX® PKS™。它提供了过程知识解决方案,让流程行业工厂将公司目标更加高效地在生产层得到执行。这一解决方案把供应链规划、业务与生产自动化统一起来,将公司的业务目标转换为具体的操作目标。然后,将经过验证的生产数据反馈到业务规划层,形成业务闭环回路。
油气行业的MES叫做PCC(Product Control Center)。它不仅适用于海上平台,也适用于陆上油田、气田以及联合处理站的管理等方面。PCC可提供油气数据处理、安全管理、操作管理、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等完整的解决方案。油气不同于其他行业,它对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海上产油,所以在霍尼韦尔的产品中包含了专门的安全管理模块,用来对各种阀门、控制回路、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管理,提早预告可能出现的问题。远程监视功能可以把各个分散的生产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发布,通过IE浏览器即可随时监视到生产状态。
造纸行业的MES叫做OptiVision。主要针对制浆和造纸过程。它可以对纸张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从制定生产计划,到生产排产、分切优化、质量管理、产品跟踪、发货装车,一直到出厂开具发票,计算整个流程的成本及利润,提供全程化业务管理。
制药行业的MES叫做POMS。其特点是在制药的整个过程中,批次性操作比较明显,涉及到的模块有配方的规格管理,它可以根据药品的型号金属加工网,各种药材的成分比例,做出合理的配方。另外还有药品的物料管理、药品的质量管理、供单分配(根据供单进行有效的生产分配),跟踪记录、设备管理(生产设备的监控)、操作过程的监控等模块。
马恒贵:施耐德电气提供从工厂底层硬件设备到过程监控系统,再到生产优化系统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基于从工业配电到自动化的完整产品线,加上超过40年的针对工业用户需求的剖析,提出面向终端用户的全厂信息化架构PlantStruxureTM。
从世界PLC的鼻祖Modicon系列,到拥有40年历史的数据采集SCADA软件VijeoCitect平台,施耐德电气提供了软硬件一体的解决方案。工厂信息化的基础在于数据层面的应用和分析,施耐德电气除了工业实时历史数据库产品Vijeo Historian之外,更为终端用户提供了MES平台Ampla,弥合了ERP与过程控制系统间的信息鸿沟,从硬件系统到软件系统组成了工业信息化产品架构。
2011年施耐德电气并购加拿大Control System公司,将其远程数据终端SCADAPack RTU和无线Accutech仪表并入到信息化解决方案中,这些历史悠久、功能强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电力、交通、水行业、建材、矿业、石油天然气、食品饮料、汽车等行业。
莫军:GE智能平台为客户提供了两类产品,第一类是实现工厂自动化控制的硬件PLC设备,第二类是基于PLC 基础上的自动化监控软件HMI 系列产品;以及基于HMI等自动化或手工采集生产数据基础上,进行运营管理的相关软件系列产品(如MES 、智能分析软件等),这些产品由于特点不同,应用的行业侧重点也有所区别。
GE智能平台提供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如电厂、钢铁、汽车、烟草、医药、食品饮料等。
邓全亮:杭州和利时工厂信息化业务主要包括生产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环保系统、先进控制与优化、工艺仿真等几类产品。最主要涉足的行业是化工,其次是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
董黎芳:力控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企业信息化与自动化软件平台研发与服务,并且为企业生产信息化提供“管控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软件企业。力控科技一直坚持 “以信息化促进自动化”为发展路线,在帮助用户实现工厂信息化的同时,应用了自主研发的HMI/SCADA监控组态软件ForceControl、实时数据库pSpace、采集网关pFieldComm、安全防护网关pSafetyLink、企业信息门户Fpotal等多种产品。自1993年至今,这些产品线在油气、石化、冶金、煤矿、能源管理、水利等行业均有成功的应用。
■ 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企业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在工厂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很多自动化厂商也开始进入该市场。就您了解,中国用户最大的需求是什么?贵公司在解决工厂信息化问题时的市场竞争优势又是什么?
莫军:生产制造型企业追求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产量更多、效率更高、质量更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客户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目标,在不同阶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化需求。
国内目前的信息化建设有两个趋势。第一:由于人力、材料等制造成本的上升,自动化水平较低的企业,开始关注设备自动化的改造,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第二: 自动化水平良好的企业,开始从过去粗放式的管理,逐步转向以“精益生产”为核心的生产管理模式,通过对制造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的科学化,从而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效果。这些企业开始关注MES 等现场管理软件的实施。
GE智能平台公司在工厂信息化建设中比较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提供了从自动化硬件设备,到HMI/SCADA 数据采集与监控,再到MES及与ERP 集成的完整的解决方案,确保了客户可以从一个供应商那里,获取满足不同阶段发展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的集成度高,便于客户从厂家获得所需的技术支持。
邓全亮:目前中国用户最大的需求是:稳定安全地生产,避免事故发生;生产透明化,提升管理水平;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和利时的优势:
(1)广泛的应用业绩。和利时的信息系统在全国应用超过400套,行业涉及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电力、制药等多个行业,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2)深厚的行业背景。和利时在工业行业领域已有20年的历史,对各个行业理解比较深,所有的功能模块都是在行业经验总路线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能够较好地满足行业应用的需求。
(3)成熟的解决方案。和利时的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经过1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了其成熟性。它将生产工艺、业务流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符合行业业务实践的成熟解决方案。涵盖了从生产数据采集、实时监控、生产计划、生产调度、能源管理、库存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生产平衡、统计分析,以及ERP最终集成的全过程,其模块化结构可以满足不同企业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另外,在标准产品的基础上,还提供二次开发接口,以满足企业的一些特定需求。
(4)强大的技术力量。和利时公司提供产品研发、方案设计、工程实施、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一条龙服务,既保证用户可以达到预期的功能,也能保证功能模块不断地升级、扩展,并提供完善、持续的售后服务,保证用户持续的投资收益。公司长期稳定地发展,是用户应用和利时产品最大的保障!
(5)完善的售后服务。和利时目前在全国有10多个事业部,20多个工程服务中心,工程人员遍及全国各地,可以给用户提供快速周到的服务。发现问题时可以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用户快速有效地解决。
姜亚春:在中国,主要应用工厂信息化的用户集中在石化行业,这些用户在石化行业已拥有十多年的应用经验,对产品的需求比较明确。然而,在其他一些行业,用户对工厂信息化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对自己的需求尚不明确,他们还不知道该让我们做些什么,因此让我们将所有产品都打包在一起提供给他们,这反而造成工厂信息化的实施大而不精。
谈到霍尼韦尔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霍尼韦尔具备十几年帮助用户实施工厂信息化的经验,对用户的情况和能力非常了解,能准确把握工厂信息化可实现到何种程度。没有这样的能力项目就不能成功完成。其次,我们在国外已经拥有一套成熟的软件,在中国实现工厂信息化时也需要一些定制化的产品,将霍尼韦尔成熟的产品结合中国用户的现状,找到两者间的契合点,让用户应用上既实用又先进的产品,从而发挥我们的最大优势。除此之外,霍尼韦尔也会将国外一些同类型用户企业与工厂的管理经验告诉中国用户,进一步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工厂信息化。
董黎芳:目前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同时又面临着信息化对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如何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已经成为迫切的需求。所以中国用户最大的需求是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紧密结合,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进而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
在工厂信息化建设中,力控科技提供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和自动化软件平台,并且根据具体的需求提供可定制化的服务,同时在煤矿、能源、油气等领域拥有最佳实践解决方案,帮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信息化。力控科技一直秉承“以信息化促进自动化”的理念,以用户的需求为着眼点,始终有预见性地开发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产品,不断地创新和丰富产品线。
马恒贵:中国用户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从深层次看,在于用户对信息化需求不明确。工业信息化的目的是让管理层更清楚地了解全厂运营情况,为企业提供的最大价值在于为企业管理运营过程中的重要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因此,中国用__户目前最需要一位理解行业、了解用户的自动化专家,与用户一同发掘业务流程中的痛点,明确并细化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建立一个全面的知识库和标准体系。施耐德电气作为拥有176年历史的跨国企业,在工业领域积累了大量的行业经验,产品系列非常丰富,同时拥有为用户调配全球业务资源的能力,为最终用户与系统集成商提供定制的行业解决方案。一流的服务与定制的解决方案,是施耐德电气对用户的承诺。
■ 您认为一所工厂在实施信息化时最重要的是什么?
邓全亮:一个工厂信息化实施是否能取得成功,有很多关键的因素,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从选择供应商的角度,一定要选择一个具有成熟产品和丰富实施经验的供应商,且供应商具备实施能力和持续服务能力。因为做工厂信息化不是单纯的采购,而是要给企业量身定制。全部定制开发,项目周期长,风险大,因此必须要有成熟的产品。丰富的实施经验保证供应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把其它类似项目的经验带给用户,引导用户的需求,与用户一起来实施。
从企业的角度,一定要一把手负责。因为信息化项目涉及到企业几乎所有的部门,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的协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必须由一把手牵头或由一把手授权的人牵头,才有可能及时协调各部门把事情做好。hhhhh企业必须全员深度参与。因为信息化项目的最终用户是企业的员工,项目能否顺利实施,是由员工的亲身体验来决定的。员工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提出自己目前的困难、想法和需求,再与供应商的产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真正适合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企业需要配备专职的信息化负责人。信息化项目是个长期的过程,验收只是项目的开始,使用中同样面临着修改、升级、维护等一系列的工作。要保证项目的成功与持续发挥效益,就要安排专职人员,全程参与项目实施,掌握基本的操作、维护,以保证项目长期稳定的运行,适应业务不断变化的需要。
马恒贵:信息化不是一个点缀,而是加强企业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工厂信息化贯穿于企业生产过程中以及企业管理优化建设中,信息化系统应该集控制、运行、计划、管理与优化为一体,确保充分发挥先进装备和数据透明化的结合。目前很多的客户对自身的需求非常不清晰,“跟随”性非常强,信息化功能要求与工厂生产脱轨,行业的细分给信息化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信息化最好的服务往往是个性化定制的,而效益最大的服务是标准化通用的。
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企业软件的实施与管理,如何选择并建立一套适合自己企业发展需求的软件管理系统,它代表了制造企业在信息时代管理革命的发展趋势。在实施过程之中,通用化和定制化的平衡最难掌握。其关键在于数据利用与呈现,从数据到信息的转化,对信息的过滤、分拣与浓缩。
根据用户行业属性不同,项目需求不同而异,由此解决方案__供应商的行业Know-how对于帮助终端用户实现工厂信息化尤为重要,这才能真正帮助企业提升在竞争环境下的快速响应和应对能力,从而使企业综合绩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莫军:信息化的成功实施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客户对自身的需求有清晰的认识;第二:适合的产品平台;第三:经验丰富的工程服务团队。
难点在于实施过程中,如何真正的把握需求。以GE智能平台提供的软件平台而言,它是非常灵活的,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当客户意识到了这种技术的便利性后,往往期望依赖这种技术,解决所有的日常管理问题,有些问题可能与企业当前的运营目标关联性不是太高,如果这类实施的需求过多的话,会导致项目周期的延长,实施成本的上升。这是要避免的问题。